时间: 2025-04-28 13:13: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3:13:31
惊魂失魄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因极度惊吓而魂魄离散,形容人受到极大的惊吓,精神恍惚,失去常态。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人在遭遇极端恐怖或意外**后的心理状态。
“惊魂失魄”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文学作品,其字面意思和现代使用基本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也广泛应用于日常口语和专业领域。
在文化中,魂魄的概念与人的精神状态紧密相关。因此,“惊魂失魄”这个成语在社会中被广泛理解和使用,用以描述人在极端情况下的心理状态。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联想到的是恐惧、不安和混乱。它可能会让人想到一些恐怖的场景或经历,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在某次意外或惊吓后使用这个词汇来形容自己的心理状态,比如在经历了一次地震或目睹了一场事故后。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降临,风声鹤唳,行人惊魂失魄,不知归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面色苍白,眼神空洞,身体微微颤抖,背景是模糊的恐怖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尖叫声、风声或心跳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cared out of one's wits" 或 "terrified beyond belief",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意义相似。
“惊魂失魄”这个成语在描述极端心理状态时非常有力,它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广泛使用,也在心理学等领域有一定的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对于深入理解汉语文化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八路八路……赛如猛虎;敌人一见,惊魂失魄掉屁股。
1.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
2.
【魂】
(形声。从鬼,云声。本义:灵魂,古人想象的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魂,阳气也。 、 《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为魄,既生魄,阳曰魂。 、 《韩诗·出其东门》-聊乐我魂。 、 《论衡·纪妖》-魂者,精气也。 、 《易·系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 《灵枢经》-随神而来往者谓之魂。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魂去尸长留。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魂悸以魄动。
【组词】
魂识、 魂气、 魂骸、 魂质
3.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4. 【魄】 ——“落魄”的“魄”的又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