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10: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10:30
“惊魂动魄”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人的灵魂受到极大的惊吓,心灵受到强烈的震动。基本含义是指经历或目睹了极其惊险、恐怖或震撼的**,使人内心产生深刻的震撼和不安。
在文学作品中,“惊魂动魄”常用来形容小说、电影或戏剧中的紧张、恐怖或悬疑情节,使读者或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或他人经历的惊险**,表达内心的震撼和不安。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精神病学,这个词可能用来描述极端心理刺激对个体的影响。
同义词:
反义词:
“惊魂动魄”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心理状态描述的丰富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的使用逐渐增多,成为描述极端心理体验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惊魂动魄”常与恐怖、悬疑、战争等主题相关联,反映了人们对极端的普遍关注和心理反应。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也常用来描述重大灾难或事故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惊魂动魄”这个词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紧张、恐惧和不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危险、未知和死亡等概念,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表达,使人在描述相关经历时更加生动和深刻。
个人在生活中可能遇到过一些惊魂动魄的经历,如目睹交通事故、经历地震等,这些经历会在心理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影响个人的安全感和对世界的看法。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低垂,惊魂动魄的呼啸声,划破寂静的夜空,恐惧在心中蔓延。”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恐怖场景的画面,如黑暗的森林中闪烁的幽灵光影;结合音乐,可以是一段紧张、悬疑的背景音乐,增强“惊魂动魄”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eart-stopping”或“soul-stirring”,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极端心理体验的概念。
“惊魂动魄”这个词汇在描述极端心理体验时非常有力,它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内心的震撼和不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能够增强表达的深度和感染力。
《易》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罪大而不可解。’每读《易》至此,未尝不惊魂动魄,心胆堕地也。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72回:“众妖妇久知冷于冰名姓,听了这三个字,无不~。”
1.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
2.
【魂】
(形声。从鬼,云声。本义:灵魂,古人想象的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魂,阳气也。 、 《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为魄,既生魄,阳曰魂。 、 《韩诗·出其东门》-聊乐我魂。 、 《论衡·纪妖》-魂者,精气也。 、 《易·系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 《灵枢经》-随神而来往者谓之魂。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魂去尸长留。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魂悸以魄动。
【组词】
魂识、 魂气、 魂骸、 魂质
3.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4. 【魄】 ——“落魄”的“魄”的又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