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17: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17:41
“惊魂丧魄”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因极度惊吓而魂魄丧失,形容非常害怕、恐惧到了极点。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人在遭遇极端恐怖或意外**时的精神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惊魂丧魄”常用于描绘恐怖、悬疑或战争场景,用以增强情节的紧张感和读者的情感共鸣。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夸张地描述某次惊吓的经历。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精神病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极端的心理创伤或应激反应。
同义词:魂飞魄散、心惊胆战、胆战心惊 反义词:镇定自若、泰然处之、处变不惊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程度的差异,而反义词则表达了完全相反的心理状态。
“惊魂丧魄”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构成元素“惊”、“魂”、“丧”、“魄”都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魂魄的概念与人的精神状态紧密相关,因此“惊魂丧魄”这个成语在描述极端心理状态时具有很强的文化特色。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描述战争、灾难等社会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恐惧和不安。联想上,我会想到黑暗、未知和不可控的情境,这些都是引发恐惧的常见因素。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次在深夜独自走在荒凉的街道上,突然听到背后有奇怪的声音,那一刻我确实体验到了“惊魂丧魄”的感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低垂,风声鹤唳,孤影独行,惊魂丧魄。”
视觉上,我会联想到黑暗的森林、荒废的建筑物;听觉上,可能是风声、脚步声或是突然的尖叫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cared out of one's wits”或“terrified to death”,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极度的恐惧感。
“惊魂丧魄”这个成语在描述极端恐惧状态时非常有力,它不仅传达了情感的强度,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虏则~,而我同胞当此喜慰之喜际,转生感喟。
1.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
2.
【魂】
(形声。从鬼,云声。本义:灵魂,古人想象的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魂,阳气也。 、 《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为魄,既生魄,阳曰魂。 、 《韩诗·出其东门》-聊乐我魂。 、 《论衡·纪妖》-魂者,精气也。 、 《易·系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 《灵枢经》-随神而来往者谓之魂。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魂去尸长留。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魂悸以魄动。
【组词】
魂识、 魂气、 魂骸、 魂质
3.
【丧】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喪,亡也。 、 《易·坤》。马注:“失也。”-东北丧朋。 、 《诗·大雅·皇矣》-受禄无丧。 、 《礼记·檀弓》-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 、 《国语·周语》-宣王既丧南国之师。 、 《孟子·告子上》-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韩非子·五蠹》-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组词】
丧明、 丧检、 丧履、 丧精、 丧心、 丧志、 丧律、 丧师、 丧师辱国、 丧资
4. 【魄】 ——“落魄”的“魄”的又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