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19: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19:20
异状:指不正常的状态或情况,通常用来描述事物偏离常态、出现异常或不寻常的现象。
异状一词由“异”和“状”组成。“异”表示不同或异常,“状”表示状态或情况。在古代汉语中,“异状”常用于描述奇异或不寻常的现象。随着语言的发展,其含义逐渐固定为“不正常的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异状常与不祥或灾难联系在一起,如“天现异状,必有灾祸”。在现代社会,异状更多用于描述具体的不正常现象,如健康、环境或行为上的异常。
异状一词常带有一种不安或担忧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未知、危险或需要警惕的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发现朋友的行为出现异状,我会主动关心并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诗歌: 夜幕低垂,星辰闪烁, 异状的光,划破寂静。 心中的疑云,随风飘散, 探寻的脚步,不曾停歇。
视觉:异状可能让人联想到夜晚中突然出现的奇异光芒或不寻常的景象。 听觉:异状可能让人联想到突然的噪音或不和谐的声音。
在英语中,“异状”可以对应为“abnormality”或“anomaly”,它们在不同文化中都指代不正常或异常的状态。
异状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适用于多种语境和领域。它不仅描述了事物的不正常状态,还引发了对未知和异常的思考。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异状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或不寻常的情况。
1.
【异】
(会意。“異”,甲骨文字形,象个有手、脚、头的人形。从廾(gǒng)从畀(bì)。畀,予也。本义:奇特;奇异;奇怪)。
同本义。
【引证】
《玉篇》-异,怪也。 、 《广韵》-异,奇也。 、 《列子·杨朱》-何以异哉。 、 左思《魏都赋》-异乎交益之士。 、 《战国策·赵策》-妇人异甚。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产异蛇。 、 唐·柳宗元《三戒》-觉无异能。 、 宋·王安石《伤仲永》-父异焉。
【组词】
异疾、 异形
2.
【状】
(形声。从犬,爿(pán)声。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本义:犬形)。
同本义。引申为形状,形态。
【引证】
《说文》-状,犬形也。 、 《左传·文公十五年》。谓献其骈肋之状也。-且曰献状。 、 《考工记·桌氏》。杜注:“谓形状。”-凡铸金之状。 、 《聊斋志异》-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 郦道元《水经注》-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 、 明·魏学洢《核舟记》-若啸呼状。
【组词】
状类、 粉状;杆状;块状;粒状;絮状;海绵状;奇形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