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26: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26:19
挽舟卒:这个词汇指的是古代在河流或运河上负责拉纤、推动船只前进的劳动者。他们通常在岸边或船上,通过绳索牵引船只,克服水流的阻力,使船只能够顺利前行。
文学: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挽舟卒常常被用来象征劳动人民的艰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烽火连三月”可能间接提及了战争时期挽舟卒的辛劳。
口语:在现代口语中,这个词汇已经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古代交通运输或劳动历史时可能会被提及。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考古学或交通运输研究中,挽舟卒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用以探讨古代水路运输的方式和劳动条件。
同义词:纤夫、拉纤者 反义词:船夫(驾驶船只的人,与挽舟卒的工作性质相对)
词源:挽舟卒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挽”意为牵引,“舟”指船只,“卒”则指从事某项工作的人。 演变: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挽舟卒这一职业逐渐消失,这个词汇也逐渐从日常语言中淡出。
在古代**,挽舟卒是水路运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劳动支撑了古代社会的物资流通和经济活动。他们的形象常常与勤劳、坚韧和牺牲精神联系在一起。
挽舟卒的形象往往让人联想到艰辛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这种形象可以激发人们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历史的反思。
在参观古代运河遗址时,我曾看到挽舟卒的雕塑,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代劳动者的辛勤和历史的厚重。
在创作一首关于历史的诗歌时,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古老的运河边,
挽舟卒的背影,
如同一道道历史的痕迹,
诉说着过往的辛劳与坚持。
通过观看古代运河的纪录片或老照片,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挽舟卒的劳动场景。听觉上,可以想象他们在劳动时的吆喝声和船只划过水面的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职业如古罗马的纤夫,也有着类似的劳动方式和历史背景,但具体的词汇和称呼会有所不同。
挽舟卒这个词汇虽然已经不太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和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
1.
【挽】
(形声。从手,免声。古字从“车”,免声。本义:牵引;拉)。
同本义。
【引证】
《小尔雅·广诂》-挽,引也。 、 《说文》-輓,引之也。 、 《广韵》-輓,輓车也。 、 《左传·襄公十四年》。注:“前牵曰輓。”-或輓之,或推之。 、 《史记·刘敬传》-娄敬脱輓辂。 、 《汉书·韩安国传》-转粟輓输以为之备。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挽炮车者。
【组词】
挽郎、 挽强、 挽满、 挽车、 挽住、 挽手儿、 挽歌郎、 挽强为弱
2.
【舟】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船形。两边象船帮,中间三条线代表船头、船舱和船尾。先秦多用“舟”,汉以后用“船”渐多起来。本义: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象形。 、 《方言九》-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 、 《考工记·总目》-作舟以行水。 、 《墨子·节用》。按,舟之始,古以自空大木为之,曰俞,后因集板为之,曰舟,又以其沿水而行曰船也。-舟以行川谷。 、 《易·系辞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 、 《诗·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 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宋·苏轼《石钟山记》-舟人大恐。(舟人,船夫)。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舟人指点。
【组词】
舟人、 舟次、 舟牧、 舟师、 舟航、 舟梁
3.
【卒】
(指事。小篆字形,在“衣”上加一点标记,表示穿这种衣服的人。本义: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卒,隶人给事者为卒。卒,衣有题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