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29: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29:01
师伯:在中文里,“师伯”通常指的是父亲的师兄,即父亲在师门中的年长同门。这个词汇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师门关系的尊重和辈分的重视。
在文学作品中,“师伯”可能出现在描述武侠或传统师门关系的场景中,强调师门之间的情感纽带和辈分秩序。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较少直接使用,但在提及家族或师门历史时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武术、中医等传统技艺传承中,师伯的概念依然被重视。
同义词:师叔(父亲的师弟) 反义词:师侄(师伯的徒弟)
“师伯”一词源自**古代的师门文化,强调师徒之间的辈分和尊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有所缩小,主要保留在特定的文化或传统技艺传承中。
在**传统文化中,师门关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师伯作为师门中的长辈,享有较高的尊重。这种关系体现了尊师重道的传统价值观。
提到“师伯”,我联想到的是一种严肃而尊敬的情感,以及师门中长辈的智慧和经验。这种联想可能源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长辈的敬仰。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师伯”这个词汇,但在提及家族或师门历史时,这个词汇会自然地出现在对话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家族和师门的传统。
在创作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师伯”:
师伯的剑,寒光闪烁,
传承的不仅是技艺,
更是那份对师门的忠诚与敬仰。
提到“师伯”,我可能会联想到一位严肃的**,手持古剑,站在古老的庭院中,背景音乐可能是古筝或笛子的悠扬旋律。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是“mentor”或“elder”,但这些词汇并不完全等同于“师伯”,因为它们缺乏**文化中师门辈分的特定含义。
通过对“师伯”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中华文化中师门关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好地传达文化内涵和情感。
1.
【师】
(会意。从币,从垖。垖(duī)是小土山,帀(zā)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师,二千五百人为师。 、 《书·伪泰誓》-王乃犬巡六师。 、 《诗·小雅·采芑》-陈师鞠旅。 、 《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
2.
【伯】
(形声。从人,白声。本义:排行第一的,老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伯,长也。 、 《诗·邶风 ·泉水》-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 《诗·周颂·载芟》-侯主侯伯,侯亚侯旅。 、 《仪礼·士冠礼》-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 、 《礼记·曲礼下》-五官之长曰伯。 、 《礼记·王制》-千里之外访方伯。 、 韩愈《过始兴江口感怀》-忆作儿童随伯氏,南来今只一身存。
【组词】
伯氏、 伯兄、 伯氏、 伯歌季舞、 伯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