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46: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46:28
“发愤图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激发愤怒,努力自强”。它描述的是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通过激发内在的动力和决心,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地位,以达到更高的目标或克服障碍。
在文学作品中,“发愤图强”常用来形容主人公在逆境中奋发向上的精神。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鼓励他人或自我激励。在专业领域,如教育或企业管理,它可能被用来描述个人或团队的努力和进步。
同义词:奋发有为、自强不息、力争上游 反义词:自暴自弃、得过且过、安于现状
“发愤图强”源自**古代的励志思想,强调在逆境中通过自我激励和努力来改变命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但其核心意义——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发愤图强”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自强不息”精神,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放弃,通过努力实现自我提升。这种精神在历史上多次被强调,尤其是在国家面临挑战时。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那些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最终取得成功的人物和故事。它激励我在面对困难时也要保持坚韧和决心。
在我的学*过程中,每当遇到难题时,我都会用“发愤图强”来激励自己,告诉自己只要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风雨中发愤图强,不畏前路漫长,只为心中那片光。”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在黎明的曙光中,面对着崇山峻岭,坚定地向前迈进。背景音乐可以是激励人心的交响乐,增强这种不屈不挠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ull oneself up by one's bootstraps”,意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提升自己。
“发愤图强”是一个充满力量和希望的词汇,它不仅在语言上激励人们,也在文化和历史上承载着重要的意义。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帮助我在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和坚定。
孙先生在那次聚会上谈得并不多,只泛泛地谈到了中国积弱太甚了,应该发愤图强,彻底革命。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讲学,来到楚国叶邑,叶公沈诸梁接待了他,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悄悄地问子路,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他。孔子事后得知就对子路说以后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
【发】
崩坏;停止。 同: 废
【引证】
《老子》-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 《晏子春秋》-君夜发不可以朝。 、
【组词】
发药
2.
【愤】
(形声。从心,贲(bēn)声。从“心”,表示与心情等有关。本义:郁结于心;憋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愤,懑也。 、 《楚辞·九章·惜诵》-发愤以杼情。 、 《后汉书·王符传》-志意蕴愤。
【组词】
愤切、 愤悁、 愤薄、 愤厥
3.
【图】
(会意。从囗,从啚。囗(wéi),表示范围。啚(bǐ),“鄙”的本字,表示艰难。合起来表示规划一件事,需慎重考虑,相当不容易。本义:谋划,反复考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图,画计难也。 、 《诗·小雅·常棣》。传:“谋也。”-是究是图。 、 《仪礼·聘礼》-君与臣图事。 、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君不图与。 、 《战国策·秦策》-而天下可图也。
【组词】
试图、 图计
4.
【强】
强制,强迫。
【引证】
《考工记·梓人》-强饮强食。 、 《左传·文公十年》-三君皆将强死。
【组词】
强匄、 强媒硬保、 强劝架、 强邀、 强风情、 强为、 强起
劝勉。
【引证】
《周礼·司谏》。注:“犹劝也。”-强之。 、 《孟子》-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