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2:37: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2:37:43
词汇“太牢公”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太牢公”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主持祭祀仪式的官员,特别是指主持大型祭祀活动的高级官员。在古代**,祭祀是国家重要的礼仪活动,太牢公通常是地位较高的官员,负责主持和监督祭祀的进行。
“太牢”一词源自古代祭祀制度,指的是用于祭祀的大型牲畜,如牛、羊、猪等。而“公”在古代汉语中常指官员或尊称。随着时间的推移,“太牢公”逐渐成为特定职位的称谓。
在古代**,祭祀是国家政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太牢公作为主持祭祀的官员,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礼仪和秩序的重视。
该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庄严的祭祀场景,以及古代官员的权威和责任感。
由于该词汇在现代生活中不常用,个人应用场景有限,可能仅在学术研究或历史复原活动中出现。
在创作历史题材的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太牢公”这一词汇来增强作品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结合古代祭祀的图像资料,如青铜器上的祭祀图案,可以更好地理解“太牢公”的职责和场景。
在其他文化中,如古埃及、古希腊等,也有类似的负责祭祀的官员,但称谓和职责可能有所不同。
“太牢公”这一词汇虽然不常见于现代汉语,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和官员体系,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语言和历史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
1.
【太】
(指事。古作“大”,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号,成指事字。本义:过于)。
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
【引证】
《广雅·释诂一》段曰:“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太,大也。 、 《白虎通·五行》-太亦大也。 、 《易·系辞》。注:“大极者。”-易有太极。 、 《书·洛诰》-王入太室裸。 、 《礼记·曲礼》-太上贵德。 、 《后汉书·樊准传》-饮而不损兹曰太。
【组词】
太虚幻境、 太清、 太乙、 太极、 太原;太侈、 太无
2.
【牢】
(象形指事。据甲骨文,里面是个“牛”字,外面象养牛的圈。泛指一般养性畜的栏圈(juàn)。本义:关养牛马等牲畜的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牛羊豕之闲曰牢。-牢,闲养牛马圈也。 、 《诗·大雅·公刘》-执豕于牢。 、 《战国策·楚策》-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周礼·充人》-祀五帝则系于牢。 、 《列子·仲尼》-长幼群聚,而为牢藉。 、 《庄子·达生》-元端以临牢筴。
【组词】
牢栈、 牢筴、 牢藉
3.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