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59: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59:48
“力可拔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力量大到可以拔起山峰。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力量极其强大,超乎寻常。
在文学作品中,“力可拔山”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或神话中的巨人,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夸张地描述某人的力量或能力。在专业领域,如体育或军事,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员或士兵的强大体能。
“力可拔山”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神话和传说,反映了古人对于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和日常语言中,成为形容强大力量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力量和勇气是受到推崇的品质。因此,“力可拔山”这个成语在鼓励人们追求卓越和挑战自我时经常被引用。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联想到巨大的力量和无畏的勇气。它激发人们对强大力量的敬畏和对英雄的崇拜。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力可拔山”来形容一位朋友在搬家时展现出的惊人力量,这不仅是对他力量的赞扬,也增加了交流的趣味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意志如钢铁,力可拔山,在逆境中屹立不倒。”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巨人站在山脚下,双手紧握山峰,肌肉紧绷,随着一声怒吼,山峰被缓缓拔起。这样的画面和声音会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联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ove mountains”,意为“克服巨大困难”,虽然含义略有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强大力量的描述。
“力可拔山”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力量的赞美,也是对人类潜能的一种象征。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1.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
2. 【可】
3.
【拔】
(形声。从手,犮(bó)声。本义:拔起,拔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拔,擢也。 、 《苍颉篇》-拔,引也。 、 《易·乾》。郑注:“移也。”-确乎其不可拔。 、 《封氏见闻录》-拔河。 、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
4.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