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1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19:37
人类:指属于人科(Hominidae)的物种,特指智人(Homo sapiens),是地球上唯一现存的具有高度智慧和社会结构的物种。人类具有语言能力、创造力和复杂的社会组织。
“人类”一词源自拉丁语“humanus”,意为“属于人的”或“与人有关的”。在英语中,“human”一词最早出现在14世纪,而“人类”作为整体概念的表述则更早,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物种的认识和定义。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人类”的意义和影响各异。例如,在某些**和哲学体系中,人类被视为宇宙的中心或神的创造物,而在现代社会,人类更多被看作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人类”这个词常常引发对共同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人类行为、成就和失败的关注。它可能唤起对人类团结、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积极情感,也可能引发对战争、破坏和自私行为的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人类”这个词常常出现在讨论社会问题、科技进步或个人成长时。例如,在讨论气候变化时,我们会思考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诗歌:
在星辰的指引下,人类踏上征程,
探索未知,追寻真理的光芒。
智慧的火花,在心中闪烁,
人类的梦想,超越时空的界限。
在不同语言中,“人类”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意义相似。例如,在法语中是“l'humanité”,在德语中是“die Menschheit”,在西班牙语中是“la humanidad”。
“人类”这个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代表了一个生物学上的物种,也涵盖了文化、社会、哲学和情感的广泛领域。通过对“人类”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我们的行为和选择,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类】
(形声。从犬,頪(lèi)声。从“犬”,因犬种类最相似。本义:种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类,种类相似,惟犬最甚。 、 《韩非子·五蠹》-皆守株之类。 、 《荀子·王制》-无法者以类举。 、 、 《列子·仲尼》-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 、 《孟子·梁惠王上》-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 《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纸灰之类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