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06: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06:40
“枯骨之馀”这个词汇字面意思是“只剩下枯骨”,通常用来形容人死后只剩下骨头,或者比喻事物已经衰败到了极点,只剩下最基本、最残余的部分。
在文学作品中,“枯骨之馀”常用来描绘战争、灾难后的凄凉景象,或者形容某个家族、王朝的衰败。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下,如讨论历史**或考古发现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考古学、历史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遗迹或文物的状态。
同义词:残骸、遗迹、废墟
反义词:繁荣、兴盛、生机
“枯骨之馀”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枯骨”和“之馀”两个部分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枯骨”指的是干枯的骨头,而“之馀”则表示剩下的部分。这个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就有使用,如《左传》等历史文献中就有类似的表达。
在**文化中,“枯骨之馀”常与死亡、衰败等负面意象联系在一起。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常用来表达对战争、灾难的悲悯和对历史的反思。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可能更多地出现在历史研究、考古学等领域。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凄凉、悲哀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荒凉的战场、衰败的古城,以及历史的无情。这种联想可能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看法,以及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参观历史遗迹时,可能会遇到相关的描述。例如,参观某个古代战场的遗址时,导游可能会用“枯骨之馀”来形容那里的凄凉景象。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枯骨之馀”来描绘历史的沧桑:
岁月如刀,刻下枯骨之馀,
古城墙上,斑驳了谁的梦。
风沙漫卷,掩埋了往昔辉煌,
唯余枯骨,诉说着不朽的哀伤。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荒凉的战场,只剩下枯骨和残破的兵器。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悲伤、沉重的音乐,如古典音乐中的葬礼进行曲,来增强“枯骨之馀”带来的情感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are bones”或“skeleton”,但这些词汇更多地用来形容事物的基本结构或剩余部分,不一定带有“枯骨之馀”那样的历史和情感色彩。
“枯骨之馀”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描述了物质的残余,更承载了对历史、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汉语的深层次意义和文化背景。
1.
【枯】
(形声。从木,古声。本义:枯槁,草木干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枯,槁木也。 、 《礼记·月令》-草木蚤枯。 、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唐·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 、 《资治通鉴》-载燥荻枯柴。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菀枯顷刻。 、 宋·沈括《梦溪笔谈》-八月禾未枯。
【组词】
枯荣、 枯凋、 枯索、 枯梧、 枯鱼、 枯腊
2.
【骨】
尚未开放的花朵。
表示声、形、动作。
【组词】
骨都都、 骨骨农农、 骨辘辘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馀】
姓
【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