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1:06: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1:06:09
“枯骨死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指的是干枯的骨头和死亡的草。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荒凉、凄惨的景象,或者比喻事物的衰败和死亡。
在文学作品中,“枯骨死草”常用来描绘战乱、灾难后的荒凉景象,如“战后的土地上,枯骨死草,一片凄凉。”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类似的表达可以用来形容某个地方或事物的衰败状态。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考古学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述古代遗址的荒废状态。
“枯骨死草”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可能源自古代对战争或灾难后景象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枯骨死草”常与战争、灾难等负面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们对和平与繁荣的向往。这个成语也体现了**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认识和对生命脆弱性的感慨。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沉重和悲伤,联想到了历史的沧桑和生命的无常。它提醒人们珍惜和平与生命,同时也激发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深思。
在我的生活中,这个成语曾在阅读历史书籍时遇到,用来描述古代战乱后的景象,让我对历史的残酷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刀,刻下枯骨死草的痕迹,历史的沉思,在风中轻轻诉说。”
视觉上,我会联想到荒凉的战场或废弃的村庄,干枯的树木和散落的骨头。听觉上,可能是风穿过荒野的呼啸声,增添了一丝凄凉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field of bones”,用来形容类似的荒凉景象,但“枯骨死草”这个成语更具有**文化的特色。
“枯骨死草”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具体的景象,更蕴含了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富有情感和联想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并引发对历史和生命的深层次思考。
1.
【枯】
(形声。从木,古声。本义:枯槁,草木干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枯,槁木也。 、 《礼记·月令》-草木蚤枯。 、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唐·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 、 《资治通鉴》-载燥荻枯柴。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菀枯顷刻。 、 宋·沈括《梦溪笔谈》-八月禾未枯。
【组词】
枯荣、 枯凋、 枯索、 枯梧、 枯鱼、 枯腊
2.
【骨】
尚未开放的花朵。
表示声、形、动作。
【组词】
骨都都、 骨骨农农、 骨辘辘
3.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4.
【草】
(形声。从艸,早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lì)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栎实)。
草本植物的总称。
【引证】
《说文》-艸,百卉也。从二屮。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汉书多以屮为之。 、 《吕氏春秋·任地》。注:“草,秽也。”-大草不生。 、 《吕氏春秋·本味》-草食者羶。 、 《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草苴比而不芳。 、 唐·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组词】
除草;粮草、 野草遍地;寸草不留;青草;牧草;茅草;草厅、 草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