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45: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3:45:36
手信(shǒuxìn)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亲手写的信”,通常指的是个人亲自书写并递交的信件,与电子邮件或短信等现代通讯方式相对。在古代,手信是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手信一词源于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为“亲手写的信”。在现代社会,随着电子通讯的普及,手信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在某些场合(如情书、重要通知)仍被视为更为正式和有情感的方式。
在**传统文化中,手信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和文化意义。它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表达和人际关系的维系。在某些重要节日或场合,亲手写信仍被视为一种礼貌和尊重的体现。
手信常带有一种温馨和亲切的情感联想。它让人联想到慢节奏的生活、真挚的情感交流和珍贵的个人时间。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手信成为一种难得的情感寄托。
在个人生活中,手信可能是一次重要的情感表达,如情书或道歉信。它也可能是一次重要的信息传递,如邀请函或通知。手信的亲自书写和递交,往往能增加信息的正式性和情感的深度。
在诗歌中,手信可以被用来表达深情的思念:
墨香未散,字迹犹新,
手信一封,寄去相思情。
千里之外,心意相通,
纸短情长,愿君珍重。
手信的视觉联想可能是一张泛黄的信纸,上面有着工整或潦草的字迹。听觉联想可能是拆信时的沙沙声,或是读信时的低语声。
在不同文化中,手信的概念和重要性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手写信件同样被视为一种正式和有情感的沟通方式,但在现代社会中,其使用频率也逐渐减少。
手信作为一种传统的沟通方式,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使用频率降低,但其承载的情感和文化意义仍然重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手信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汉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方式。
1.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2.
【信】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信,诚也。 、 《孟子》-有诸已之谓信。 、 《墨子经》-信,言合于意也。 、 《白虎通·情性》-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 《国语·晋语》-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 《贾子道术》-期果言当谓之信。 、 《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 、 《三国演义》-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 、 《世说新语·方正》-则是无信。
【组词】
信行、 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