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59: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59:16
畏途:字面意思是指令人畏惧的道路,比喻艰难或危险的事情,使人望而生畏,不敢尝试或面对。
“畏途”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实际的、物理上的艰难道路。随着语言的发展,其意义逐渐扩展到比喻层面,用来形容任何形式的困难或挑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畏途”常常与勇敢、坚持不懈的精神相联系。例如,古代的侠客故事中,主人公常常面对各种畏途,但最终通过勇气和智慧克服困难。
“畏途”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挑战和不确定性。它也可能激发人们的斗志,鼓励人们面对困难不退缩。
在个人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的“畏途”,比如职业发展的瓶颈、人际关系的复杂等。面对这些畏途,个人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将决定最终的结果。
在诗歌中,可以将“畏途”融入描述自然景观的诗句中,如:“山川险峻,畏途蜿蜒,心怀壮志,步履不停。”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崎岖山路的画面,配以沉重的音乐,增强“畏途”的氛围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aunting task”或“formidable challeng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意义相似。
“畏途”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困难,更象征着人生中的挑战和考验。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1.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
2.
【途】
(形声。从辵(chuò),余声。本义:道路)。
同本义。
【引证】
《广韵》-途,道也。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徐亦训道。字古借涂,后变作途。又作塗。 、 《尔雅·释宫》-堂途谓之陈。又,路,旅途也。 、 《尔雅·释邱》-当途梧邱。 、 《战国策·齐策》-而不利说途也。 、 张衡《东京赋》-经途九轨。 、 郭璞《游仙诗》。注:“当仕路也。”-长揖当途人。 、 唐·杜甫《石壕吏》-天明登前途。 、 唐·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仁义之途。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负者歌于途。 、 、 《聊斋志异·狼三则》-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组词】
途轨、 途辙、 途毙、 途说、 途陌、 途水、 通途;沿途;归途;长途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