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8:50: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8:50:32
畏葸(wèi xǐ)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害怕、畏惧。它描述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即对某事物或情境感到恐惧或不安。
在文学作品中,“畏葸”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增强情感的表达。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害怕”、“畏惧”等更为常见的词汇。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可能会使用更精确的术语来描述这种心理状态。
同义词:害怕、畏惧、恐惧、胆怯 反义词:勇敢、无畏、胆大
这些同义词在细微差别上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害怕”更口语化,“畏惧”更书面语,而“畏葸”则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畏葸”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历史悠久。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等,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在文学作品中仍保持一定的地位。
在**传统文化中,勇敢和无畏被视为美德,而畏葸则常被视为负面情绪。然而,在某些情境下,适度的畏葸也可能被视为谨慎和智慧的体现。
“畏葸”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不安和恐惧。在表达时,使用“畏葸”可以增加语言的文学性和深度。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面对一个重要的考试,我感到非常畏葸。这种情绪让我更加努力地准备,最终克服了恐惧,取得了好成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低垂,星光畏葸,不敢窥视人间的秘密。”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黑暗的森林,一个人影畏葸地前行。听觉上,可以联想到紧张的背景音乐,增强氛围。
在英语中,“畏葸”可以对应为“apprehension”或“fear”,但“畏葸”带有更强烈的文学色彩和历史感。
“畏葸”是一个富有文学色彩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种心理状态,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恰当地使用“畏葸”可以提升语言的深度和美感。
1.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
2.
【葸】
(形声。从什,思声。本义:畏惧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论语·泰伯》-慎而无礼则葸。
【组词】
畏葸不前;葸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