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0:07: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0:07:35
“三畏”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三种敬畏或害怕的事物。在不同的文化和语境中,“三畏”可能指代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通常它强调的是对某些重要或强大事物的尊敬和畏惧。
“三畏”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汉语,最初可能与儒家思想中的“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可以指代任何三种值得敬畏的事物。
在传统文化中,“三畏”常常与儒家思想联系在一起,强调对天命、权威和道德的敬畏。这种思想影响了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强调了尊重和谦逊的重要性。
“三畏”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庄重和敬畏。它让我联想到对自然、生命和未知的深刻尊重,以及对道德和权威的严肃态度。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需要面对“三畏”的情况,比如在面对重大决策时,我会思考自己是否足够敬畏自然法则、社会规范和道德原则。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三畏”:
在夜的深渊,我三畏:
星辰的沉默,
风的轻语,
时间的无情。
“三畏”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庙宇、庄严的音乐和深邃的星空,带来一种庄严和神秘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ree Fears”或“Three Awe-inspiring Things”,虽然具体内容可能不同,但表达的情感和态度是相似的。
“三畏”这个词汇在中文中的使用非常广泛,它不仅是一个表达敬畏的词汇,也是一个反映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词汇。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三畏”有助于我更好地把握和表达对重要事物的尊重和敬畏。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