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1:01: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1:01:55
改曲易调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改变曲调和旋律,通常用于描述音乐作品的改编或重新编排。基本含义是指对原有的音乐作品进行修改,以适应不同的演奏者、场合或听众。
在文学中,改曲易调 可能用来比喻性地描述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或重新诠释。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对任何形式的创作内容的修改。在专业领域,如音乐、戏剧和电影制作中,改曲易调 是一个常用的术语,用于描述对作品的改编工作。
同义词:改编、重新编排、改写 反义词:原封不动、保持原样
改曲易调 这个词汇源自中文,其中“改曲”指的是改变曲子,“易调”则是改变调式。在古代,这个词可能更多用于描述音乐作品的改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应用范围扩大到了文学、戏剧和其他艺术形式。
在文化中,音乐和文学一直被视为高雅艺术,改曲易调** 体现了艺术家对传统作品的创新和尊重。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反映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求。
改曲易调 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创造性和灵活性。它让我联想到艺术家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通过创新来表达自己的声音。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参与过一个音乐项目,我们团队对一首古老的民谣进行了改曲易调,以吸引年轻听众。这个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改曲易调 的重要性和挑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月光下,我改曲易调, 古老的旋律,新生的心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音乐家在钢琴前,手指灵活地在键盘上跳跃,改编着一首经典曲目。听觉上,可以想象原曲与改编后的版本交织在一起,创造出新的和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arrange”或“adapt”,它们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类似的含义,即对原有作品进行修改以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
改曲易调 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灵活性的词汇,它不仅适用于音乐领域,还可以广泛应用于文学、戏剧和其他艺术形式。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我更加理解了艺术创作中的创新与传承的重要性。
1.
【改】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己”,象一个跪着的小孩子;右边是“攴”(pū),象以手持杖或执鞭。表示教子改过归正之意。本义: 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改,更也。 、 《诗·郑风·缁文》-敝予又改为兮。 、 《公羊传·庄公三年》-盖改葬也。 、 《论语·雍也》-回也不改其乐。 、 《仪礼·乡射礼》。注:“更也。”-改取一个挟之。 、 《仪礼·士相见礼》-改居则请退可也。 、 《国语·鲁语下》-执政未改。 、 《楚辞·九章·怀沙》-前图未改。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组词】
改容加饰、 改适、 改教、 改律、 改视、 改节
2.
【曲】
乐曲,歌曲。
【引证】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 、 、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五更转曲。
【组词】
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编曲
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
【引证】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不复能终曲。
3.
【易】
(象形。本义:蜥易)。
换,交换。
【引证】
《列子·汤问》-寒暑易节。 、 《战国策·魏策》-寡人欲以百里之地易安陵。 、 、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易寡人之璧。 、 《左传·哀公八年》-楚人围宋,易子而食。 、 李斯《谏逐客书》-移风易俗。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组词】
易筋经、 易箦、 易货、 易地、 易身
4.
【调】
清晨,早晨 同: 朝
【引证】
《诗·周南·汝坟》-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组词】
调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