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04: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04:49
词汇“改是成非”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基本定义和语境分析如下:
“改是成非”字面意思是指改变正确的事物,使其变成错误的。基本含义是指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将正确的事情说成错误的,或者将错误的事情说成正确的。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行为不正直,故意误导他人。
“改是成非”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是非观念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不正当行为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是非分明”,因此“改是成非”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具有较强的负面含义,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诚实、不正直的行为。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联想到的是不诚实、欺骗和道德败坏。它提醒人们在面对是非问题时要保持清醒和公正。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有人故意颠倒是非,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表达我的不满和批评。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世间纷扰多,改是成非者,心似墨染黑,难辨真与伪。”
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模糊的画面,以及混乱、嘈杂的声音,象征着是非不分的状态。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wist the truth”或“distort the fact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含义相近。
“改是成非”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个描述不正当行为的工具,也是对是非观念的一种强调。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对于培养正直和公正的价值观至关重要。
俺请受了人几文钱改是成非,似这般所为,碜可可的话取民心髓。
1.
【改】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己”,象一个跪着的小孩子;右边是“攴”(pū),象以手持杖或执鞭。表示教子改过归正之意。本义: 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改,更也。 、 《诗·郑风·缁文》-敝予又改为兮。 、 《公羊传·庄公三年》-盖改葬也。 、 《论语·雍也》-回也不改其乐。 、 《仪礼·乡射礼》。注:“更也。”-改取一个挟之。 、 《仪礼·士相见礼》-改居则请退可也。 、 《国语·鲁语下》-执政未改。 、 《楚辞·九章·怀沙》-前图未改。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组词】
改容加饰、 改适、 改教、 改律、 改视、 改节
2.
【是】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是,直也。 、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而疑是精粗之体。 、 《易·未济》-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
3.
【成】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成,就也。 、 《国语·周语》-成德之终也。 、 《太元元错》-成者功就不可易也。 、 《书·益稷》-箫韶九成。 、 《仪礼·少牢礼》-祝告曰利成。 、 《周礼·司书》-及事成。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组词】
落成
4.
【非】
(指事。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本义:违背;不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非,违也。从飛,下翅取其相背也。 、 《礼记·檀弓》。皇氏注:“不也。”-非刀匕是共。 、 《礼记·礼运》。注:“犹失也。”-非礼也。 、 《世说新语·简傲》-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组词】
非常异义、 非度、 非道、 非德、 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