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1:31: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1:31:05
拨乱诛暴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纠正混乱和消除暴力来恢复秩序。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动荡或混乱的情况下,采取果断措施来恢复秩序和正义。
在文学作品中,拨乱诛暴 常用来描述英雄或领导者如何平定叛乱、恢复社会秩序。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政治演讲或历史讨论中,它可能会被提及,用来说明某个时期的政治变革或法律执行。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这个词汇用于分析和解释历史**或政治行动。
同义词:平乱、正法、肃清 反义词:纵容、姑息、放任
同义词在表达上相似,但“拨乱诛暴”更强调行动的果断和效果的彻底。反义词则表达了相反的态度和行为,即不采取行动或容忍不良行为。
拨乱诛暴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政治和军事行动,特别是在动荡和战乱时期,领导者或军事指挥官采取的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广泛用于描述任何形式的恢复秩序和正义的行动。
在文化中,拨乱诛暴** 常常与英雄主义和正义感联系在一起。它反映了社会对于秩序和正义的追求,以及对于那些能够恢复这些价值的领导者的尊重。
这个词汇给人以强烈的正义感和行动力的联想。它让人想到那些在困难时期挺身而出,为社会带来秩序和和平的英雄形象。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历史**或政治话题时,它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表达方式来描述那些恢复秩序的行动。
在诗歌中,可以将拨乱诛暴 融入描述历史英雄的诗句中,如:“在那风雨如晦的夜,英雄拨乱诛暴,星光重现天际。”
结合历史剧或战争电影的场景,拨乱诛暴 可以引发观众对于战斗、胜利和秩序恢复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restore order”或“quell the rebellion”,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即通过强有力的行动恢复秩序。
拨乱诛暴 是一个充满力量和正义感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行动,也传达了一种价值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丰富性。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高帝~,庶事草创,日不暇给。
1.
【拨】
(形声。从手,发声。本义:治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撥,治也。 、 《诗·商颂·长发》-玄王桓拨。 、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组词】
拨烦、 拨乱、 拨畦、 拨通
2.
【乱】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同本义。
【引证】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
3.
【诛】
(形声。从言,朱声。本义:声讨、谴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诛,讨也。 、 《白虎通》-诛,代。诛犹责也。 、 《周礼·太宰》-诛以驭其过。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诛求无厌。 、 《礼记·曲礼》。注:“罚也。”-齿路马有诛。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理,曹其首也。 、 《论语·公冶长》-于予与何诛? 、 汉·桓宽《盐铁论·本议》-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
【组词】
诛放、 诛远、 诛惩、 诛心
4.
【暴】
(会意。古文从日,麃声。从日出艹米。本义:晒)。
同本义。
【引证】
《广韵》-暴,日干也。曝,俗。 、 《小尔雅》-暴,晒也。 、 《考工记》-书暴诸日。 、 《孟子》-一日暴之。 、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偃卧日中也。”-暴于南荣。 、 《左传·宣公十二年》-今我使二国暴骨。 、 《颜氏家训·书证》-言日中时必须暴晒,不尔者,失其时也。
【组词】
一暴十寒;暴炙、 暴背、 暴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