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7:12: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7:12:27
“不测之诛”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无法预料的惩罚或灾难。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突如其来的、无法预见的严重后果或惩罚。
在文学作品中,“不测之诛”常用来描绘那些因一时疏忽或错误决策而导致的悲剧性后果。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它的概念可以通过其他表达方式传达,如“突如其来的灾难”或“意外的惩罚”。在法律或道德讨论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强调不遵守规则或法律的严重后果。
“不测之诛”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不测”意味着无法预测,“之诛”则是指惩罚。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不可预测**的恐惧和尊重,尤其是在政治和法律领域。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常与天命、因果报应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强调人们应当遵守道德和法律,以免招致不可预见的灾难。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沉重和不安的感觉,让人联想到不可控和不可预测的灾难,从而引发对命运和责任的深思。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它提醒我们在做决策时要考虑长远后果,避免因一时冲动而招致不可预见的后果。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下独酌,星辰为伴,忽闻不测之诛,心惊胆颤。”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暴风雨或灾难的画面,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紧张或悲伤的旋律,以增强“不测之诛”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unexpected punishment”或“sudden disaster”,虽然不如“不测之诛”那样具有文化和历史的深度,但传达了相似的概念。
“不测之诛”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谨慎行事,考虑后果。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内涵。
初获不赀之常,终陷不测之诛。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测】
(形声。从水,则声。本义:度量水的深浅)。
度量;测量。
【引证】
《说文》-测,深所至也。 、 《周礼·大司徒》。注:“犹度也。”-测土深。 、 《礼记·乐记》。疏:“知也。”-穷高极远,而深深厚。 、 《礼记·少仪》。注:“意度也。”-毋测未至。 、 《国语·晋语》。注:“度也。”-抑欲测吾心也。 、 《韩非子·主道》-大不可量,深不可测。
【组词】
测海、 测景、 测汽车的速度;测房子的高度;测地、 测步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诛】
(形声。从言,朱声。本义:声讨、谴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诛,讨也。 、 《白虎通》-诛,代。诛犹责也。 、 《周礼·太宰》-诛以驭其过。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诛求无厌。 、 《礼记·曲礼》。注:“罚也。”-齿路马有诛。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理,曹其首也。 、 《论语·公冶长》-于予与何诛? 、 汉·桓宽《盐铁论·本议》-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
【组词】
诛放、 诛远、 诛惩、 诛心
1. 【不测】 属性词。不可测度的;不可预料的:天有~风云;指意外的不幸事件:险遭~|提高警惕,以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