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8:08: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08:50
“拨乱反正”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拨开混乱,恢复正道”。它通常用来形容纠正错误,恢复秩序或正确状态的行为或过程。
在文学作品中,“拨乱反正”常用于描述历史转折点或个人命运的重大改变。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表达对某种混乱状态的纠正。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管理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政策或管理上的改革。
“拨乱反正”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指纠正政治上的混乱,恢复正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应用范围扩大,不仅限于政治领域,也用于日常生活和其他领域。
在**文化中,“拨乱反正”常与正义、秩序和稳定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社会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
这个词汇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秩序的重建和问题的解决。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用于描述个人在面对困难或错误时的自我纠正过程。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混乱的岁月里,我们拨乱反正,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清理杂乱的桌面,恢复整洁的场景。听觉上,可能是秩序重建时的宁静和和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et things right”或“restore order”,但这些表达没有“拨乱反正”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深度。
“拨乱反正”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用于描述具体的纠正行为,也象征着对秩序和正义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今天运将转,不过数十年,真人当出,~。
封建社会为了巩固其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定一些礼教,儒家代表孔子提倡礼治,要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遵守礼制,安于其位,秦末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严重冲击了封建礼教,汉朝建立后,命人重修礼仪以正君臣之位,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1.
【拨】
(形声。从手,发声。本义:治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撥,治也。 、 《诗·商颂·长发》-玄王桓拨。 、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组词】
拨烦、 拨乱、 拨畦、 拨通
2.
【乱】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同本义。
【引证】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
3.
【反】
(象形。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厂。“厂”音hǎn。本义:手心翻转)。
同本义 同: 翻
【引证】
《说文》-反,覆也。 、 《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 、 《汉书·张安世传》-何以知其不反水浆邪?
4.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