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6:06: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6:06:45
季春:指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的三月。在**传统节气中,季春通常包括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深入和即将过渡到夏季。
文学:在古典文学中,季春常用来描绘生机勃勃的景象,如花木繁茂、鸟语花香。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季春可能简单指代春天的某个时段,用于描述天气或植物生长状态。 专业领域:在农业或气象学中,季春可能特指某个具体的时间段,用于农事安排或气候研究。
同义词:暮春、春末 反义词:初春、春初
词源:季春一词源自古代对季节的划分,季指季节,春指春天。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季春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可能不如“春天”或“春季”广泛。
在*文化中,季春是重要的时节,许多传统节日和俗与之相关,如清明节,人们会扫墓、踏青。
季春给人以生机和希望的情感,联想到自然界的复苏和新生。
在个人经历中,季春可能与某个特别的春游或家庭聚会相关联,带来温馨和美好的回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季春的风,轻抚过嫩绿的叶尖,唤醒了沉睡的花蕾。”
视觉:联想到繁花似锦的景象,如樱花、桃花盛开。 听觉:联想到鸟儿的歌唱和春风的轻拂声。
在其他文化中,如日本,季春同样与樱花季相关,但在称呼上可能使用“晚春”或“春末”。
季春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着季节的转换和自然的变化,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情感联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沟通的深度和广度。
1.
【季】
(会意。从子,从稚省。“稚”亦兼表读音。本义:即排行最后的)。
同本义(与“老”相对)。
【引证】
《说文》-季,少称。 、 《仪礼·士冠礼》。注:“伯、仲、叔、季,长幼之称。”-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 、 、 《白虎通》-季者,幼也。 、 《诗·召南·采蘋》-有齐季女。 、 《明史·太祖本纪》-生四子,太祖其季也。
【组词】
季女、 季父、 季指、 季弟
2.
【春】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草(木),草木春时生长;中间是“屯”字,似草木破土而出,土上臃肿部分,即刚破土的胚芽形,表示春季万木生长;“屯”亦兼作声符。小篆字形,隶变以后,除“日”之外,其他部分都看不出来了。本义:春。四季的第一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春,推也。从艸屯,从日,艸春时生也。会意,屯亦声…今隶作春字,亦作芚。 、 《尔雅·释天》-春为青阳,春为发生,春秋繁露。春者,天之和也。又春,喜气也,故生。 、 《公羊传·隐公元年》-春者何,岁之始也。 、 《诗·豳风·七月》-为此春酒。 、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组词】
春归、 春闱、 春蚕、 春事、 春人、 春试、 春忙、 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