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43: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43:34
物态 这个词汇在汉语中通常指的是物质的物理状态,即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所呈现的不同形态,如固态、液态、气态等。在更广泛的科学语境中,物态也可以包括等离子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等。
物态 这个词汇源自汉语,由“物”和“态”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态”字已有表示状态或形态的含义,而“物态”作为一个复合词,其含义随着科学的发展而逐渐明确和专业化。
在中华文化中,物态的概念与自然哲学和宇宙观紧密相关,如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中,物态的变化被视为自然法则的体现。
物态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科学、秩序和变化。它可能激发人们对自然界奥秘的好奇和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物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物质的变化,如在烹饪中控制食材的物态变化以达到理想的口感。
在诗歌中,可以将物态的变化比喻为人生阶段的转变:
春水初生,物态由冰至液, 人生如梦,从青涩到成熟。
物态 的变化可以通过视觉艺术如冰雕、水彩画等来表现,而通过音乐,如流水声、风声,可以模拟物态变化的声音。
在英语中,物态可以对应为“state of matter”,在不同的科学文献和日常对话中都有使用。
物态 这个词汇在科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也激发我们对自然界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探索。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物态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世界。
1.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
2.
【态】
(会意。从心,从能。简体字为形声。从心,太声。本义:姿态,姿势与状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心所能必见于外也。”-態,意态也。 、 《虞书》。郑注:“能,恣也,恣即态也。”-柔远能迩。 、 《荀子·成相》。按:“诈态也。”-人之态不如备。 、 张衡《西京赋》-尽变态乎其中。 、 《楚辞·大招》-滂心淖态。 、 傅毅《舞赋》-狗偷致态。 、 《楚辞·离骚》-宁溘死而流亡兮,予不忍为此态也。 、 李渔《芙蕖》-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 、 《淮南子》-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 、 唐·杜牧《阿房宫赋》-尽态极妍。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密则无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