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0 09:34: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0 09:34:02
用途:指某物被用来做什么,或者某物能够被用来做什么。它强调了物品的功能性或目的性。
“用途”一词源自中古英语的“usag”,意为使用或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为现代英语中的“use”和“usage”,在中文中则演变为“用途”。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用途”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传统文化中,物品的用途可能与其象征意义紧密相关,而在现代社会,物品的用途更多地与其功能性和实用性相关。
“用途”这个词通常给人一种实用和功能性的感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效率、目的性和实用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考虑物品的用途,比如购买新家电时,我们会考虑它的用途是否符合我们的需求。
在诗歌中,可以将“用途”融入到对自然界物品的描述中,例如:“这片叶子的用途,不仅是遮阳,更是生命的绿意。”
结合图片,可以展示不同物品的用途,如一张展示各种工具及其用途的图表。听觉上,可以通过描述物品使用时的声音来联想其用途,如锤子的敲击声。
在不同语言中,“用途”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概念——物品的功能性——是普遍存在的。
“用途”是一个基础而重要的词汇,它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世界中物品的功能和目的。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用途”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沟通和表达我们的需求和想法。
1.
【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桶形。桶可用,故引申为用。本义:使用,采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用,可施行也。 、 《苍颉篇》-用,以也。 、 《易·益》-利用为大作。 、 《虞书》-五行五用哉。 、 《书·微子》-乃攘窃神胝之牺牷牺用。 、 《周礼·宰夫》-乘其财用出入。 、 《周礼·小司徒》-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 、 宋·王安石《上五事札子》-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 、 明·魏禧《大铁椎传》-皆不足用。 、 蔡元培《图画》-用水彩。 、 、 明·魏学洢《核舟记》-又用篆章。
【组词】
用不着、 备用、 实用、 拆用、 用功、 用长、 用板、 用计、 用天因地、 用钱、 用药
2.
【途】
(形声。从辵(chuò),余声。本义:道路)。
同本义。
【引证】
《广韵》-途,道也。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徐亦训道。字古借涂,后变作途。又作塗。 、 《尔雅·释宫》-堂途谓之陈。又,路,旅途也。 、 《尔雅·释邱》-当途梧邱。 、 《战国策·齐策》-而不利说途也。 、 张衡《东京赋》-经途九轨。 、 郭璞《游仙诗》。注:“当仕路也。”-长揖当途人。 、 唐·杜甫《石壕吏》-天明登前途。 、 唐·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仁义之途。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负者歌于途。 、 、 《聊斋志异·狼三则》-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组词】
途轨、 途辙、 途毙、 途说、 途陌、 途水、 通途;沿途;归途;长途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