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1:27: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1:27:22
词汇“用钺”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的军事和政治语境。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用钺”字面意思是指使用钺这种古代兵器。钺是一种古代的斧类兵器,通常用于砍杀或作为权力的象征。在古代,钺也常被用作刑具,象征着君主的权威和刑罚。
在文学作品中,“用钺”可能出现在描述古代战争或刑罚的场景中,用以营造一种庄重或残酷的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会被使用,因为它过于古雅且不常见。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考古学中,可能会在讨论古代兵器或刑罚制度时提及。
“用钺”一词源自古代汉语,钺作为一种兵器,其使用和象征意义在古代文献中有所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斧”或“兵器”等更为常见的词汇。
在**古代文化中,钺不仅是兵器,也是权力的象征。君主或将军使用钺,象征着他们的权威和统治力量。在社会背景中,钺的使用往往与战争、刑罚和仪式相关,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军事和政治结构。
提到“用钺”,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战争、刑罚和权威。这种联想可能带有一定的恐惧、敬畏或历史的沉重感。
在现代生活中,“用钺”这个词汇几乎不会被使用,除非是在特定的历史或文化研究中。个人经历中,可能只有在阅读古代文献或参观历史博物馆时才会遇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中,可以将“用钺”融入到一个古代战争场景的描述中,或者用它来象征某种权威或暴力的力量。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古代将军手持钺,站在战场上,周围是尘土飞扬的战场。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战鼓声、士兵的呐喊声和钺砍击的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兵器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象征意义。例如,在欧洲中世纪,类似的斧类兵器可能被用作骑士的武器或权力的象征。
“用钺”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了解和学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军事和政治结构,以及语言的演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这个词汇的实用性不高,但它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库,增加了语言的深度和多样性。
1.
【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桶形。桶可用,故引申为用。本义:使用,采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用,可施行也。 、 《苍颉篇》-用,以也。 、 《易·益》-利用为大作。 、 《虞书》-五行五用哉。 、 《书·微子》-乃攘窃神胝之牺牷牺用。 、 《周礼·宰夫》-乘其财用出入。 、 《周礼·小司徒》-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 、 宋·王安石《上五事札子》-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 、 明·魏禧《大铁椎传》-皆不足用。 、 蔡元培《图画》-用水彩。 、 、 明·魏学洢《核舟记》-又用篆章。
【组词】
用不着、 备用、 实用、 拆用、 用功、 用长、 用板、 用计、 用天因地、 用钱、 用药
2.
【钺】
(戉,形声。本义:古代兵器,青铜或铁制成,形状像板斧而较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戉,大斧也。 、 《书·牧誓》。传引《六韬》:“大柯斧重八斤,一名天戉,经传皆以铖为之。”-王左杖黄戉。 、 《说文》。伟借为戉。-钺,车銮声也。 、 《书·顾命》-一人冕执钺。 、 张衡《东京赋》-授铖四七。 、 《汉书·李广苏建传》-斧钺汤镬。 、
【组词】
钺钺、 钺斧、 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