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21: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21:40
词汇“博文约礼”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博”、“文”、“约”和“礼”。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博文约礼”字面意思是指广泛地学*文化知识,同时遵守礼仪规范。这个成语强调了知识和礼仪的结合,认为一个人应该既有广博的学识,又要有良好的礼仪修养。
在文学作品中,“博文约礼”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如“他不仅博文约礼,而且待人接物都非常得体。”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教育、文化交流等专业领域,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博文约礼”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其中的“博”指广泛,“文”指文化知识,“约”指约束,“礼”指礼仪。这个成语强调了知识和行为的统一,是**传统文化中对个人修养的一种理想追求。
在**传统文化中,“博文约礼”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知识和道德的双重追求,认为一个人应该既有深厚的学识,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一个有教养、有学识、有礼貌的形象。它鼓励人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位老师,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待人接物都非常有礼貌,他的行为深深地体现了“博文约礼”的精神。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博文约礼心自宽,学海无涯志更坚。”
想象一个图书馆的场景,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里阅读,周围弥漫着书香和宁静的氛围,这种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博文约礼”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well-read and well-mannered”来表达,强调了知识和礼仪的结合。
“博文约礼”这个成语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它提醒我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传统文化的精髓。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讵穷于钻仰也。
1.
【博】
(形声。从十,尃(fū)声。“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本义:大)。
同本义。与“小”相对。
【引证】
《说文》-博,大通也。 、 《诗·鲁颂·泮水》-戎车孔博。 、 《淮南子·泛论》-岂必褒衣博带。 、 王逸《鲁灵光殿赋》-丰丽博敞。 、 《楚辞·招魂》-倚沼畦瀛兮遥望博。 、 《礼记·学记》-不学博依。
【组词】
宽衣博带;博硕、 博硕肥腯
2.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3. 【约】
4.
【礼】
(会意。从示,从豊(lǐ)。“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 《虞书》。马注:“吉、凶、军、兵、嘉也。”-脩五礼。 、 《礼记·王制》-脩六礼以节民性。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 《大戴礼记·本命》-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 、 清·周容《芋老人传》-邀见讲钧礼。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设九宾礼于廷。
【组词】
礼神、 礼祠、 礼诵、 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