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4:40: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4:40:57
“发躁”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情绪上的烦躁不安,感到焦躁或易怒。它通常用来描述人在遇到困难、压力或不如意的情况时的心理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发躁”可能被用来描绘角色的内心活动,增强情感的表达。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更直接地用来描述某人的情绪状态,如“他今天看起来很发躁”。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可能会用更精确的术语来描述这种情绪状态。
同义词之间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程度的强弱,例如“烦躁”可能比“发躁”稍微温和一些。
“发躁”由“发”和“躁”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发”有产生、表现的意思,“躁”则指急躁、不安静。随着时间的推移,“发躁”逐渐被用来描述情绪上的不安定状态。
在**文化中,情绪的控制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发躁”可能被看作是一种不成熟或不理智的表现。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容易感到发躁,这也反映了社会压力的普遍性。
“发躁”这个词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紧张、不安和压力。它可能会激发人们对如何管理情绪和压力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因为工作或生活中的压力而感到发躁的情况。学会如何应对和缓解这种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发躁”来描绘一个因为爱情而心神不宁的恋人:
心海波涛因你发躁, 夜不能寐,思绪如潮。
视觉上,“发躁”可能让人联想到快速跳动的脉搏或紧皱的眉头。听觉上,可能会让人想到急促的呼吸声或不耐烦的叹息。
在英语中,“发躁”可以对应“irritable”或“agitated”等词汇。不同文化对于情绪表达的接受程度和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情绪的烦躁状态是普遍存在的。
“发躁”是一个描述情绪状态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人的情绪状态,对于语言学*和情感交流都是非常重要的。
1.
【发】
崩坏;停止。 同: 废
【引证】
《老子》-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 《晏子春秋》-君夜发不可以朝。 、
【组词】
发药
2.
【躁】
(形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躁。-躁,疾也。 、 《考工记·矢人》。按,今字作躁。-羽杀则躁。 、 《管子·心术》-躁者不静。 、 《易·说卦》-巽为躁卦。 、 、 《礼记·月令》。注:“动也。”-处必掩身毋躁。 、 《礼记·内则》。注:“举动急疾。”-狗赤股而躁。 、 《论语》。郑注:“不安静也。”-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 《韩非子·喻老》-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组词】
躁暴、 躁妄、 躁忿、 躁扰、 躁静、 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