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6:31: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6:31:53
洗颈就戮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洗净脖子等待被杀”,比喻毫无反抗地接受即将到来的死亡或失败。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不可避免的灾难或失败时,采取一种消极接受的态度,不做任何抵抗或挣扎。
在文学作品中,洗颈就戮 常用来描绘悲剧性人物的无奈和绝望,如在历史小说或战争题材中,描述士兵或将领在明知战败无望时的心理状态。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的消极态度,或者在讨论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失败时使用。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上各有侧重,洗颈就戮 强调的是一种消极的接受态度,而反义词则强调积极的抵抗和努力。
洗颈就戮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生死和战争的一种哲学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也用于描述个人在面对各种困难时的态度。
在传统文化中,洗颈就戮** 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于“知天命”和“顺天应人”的观念。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批评那些在面对挑战时缺乏勇气和决心的人。
洗颈就戮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消极的,它让人联想到无助、绝望和放弃。在表达时,这个成语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使人们倾向于看到问题的消极面。
在个人生活中,洗颈就戮 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形容自己在面对某些无法改变的情况时的态度,或者用来描述周围人在面对困难时的反应。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洗颈就戮 来描绘一种悲剧性的美感,如: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洗颈就戮兮心已决,
不求生还兮志不改。
在视觉上,洗颈就戮 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战场上的士兵,或者历史剧中的悲剧场景。在听觉上,这个成语可能与悲伤的音乐或戏剧中的悲壮台词相联系。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accept one's fate”或“to resign oneself to defeat”,这些表达也传达了一种接受不可避免结果的态度,但它们没有洗颈就戮 那种具体的视觉和情感联想。
洗颈就戮 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它不仅仅是一个描述行为的词汇,更是一种文化和哲学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态度。
不看丞相之面,先斩汝首!今且放汝回去,说与孙权:洗颈就戮!
他说传话相爷,叫相爷~呢!
1.
【洗】
洗脚。
【引证】
《说文》-洗,洒足也。
姓。同“冼”。
2.
【颈】
(形声。从刀,巠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颈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颈,头茎也。 、 《荀子·荣辱》-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 、 《荀子·彊国》-譬之是犹欲寿而歾颈也。 、 《庄子·马蹄》-喜则交颈相靡。 、 《韩非子·五蠹》-折颈而死。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颈血溅大王。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伸颈,侧目。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抚其颈曰。
【组词】
颈血
3.
【就】
(会意。京尤会意。“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本义:到高处去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孔广居注:“京,高丘也。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
4.
【戮】
(形声。本义:斩,杀)。
同本义(表示处以死刑,特指杀死人后陈尸示众)。
【引证】
《说文》-戮,杀也。字亦作剹。 、 《周礼·掌戮》注-戮谓膊焚辜肆。 、 《荀子·王制》-防淫除邪,戮之以五刑。 、 《资治通鉴》-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
【组词】
戮佞、 戮身、 戮挫、 戮杀、 戮害、 戮罪、 戮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