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8:24: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8:24:30
词汇“义声”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特定领域的词汇。为了进行深入分析,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其基本定义。
“义声”一词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正义的声音”或“有道义的声誉”。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团体因其正直、公正的行为而获得的良好声誉。
在文学作品中,“义声”可能用来形容一个角色因其高尚的行为而受到尊敬和赞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法律、道德伦理讨论中,可能会提及某人的“义声”。
同义词中,“声誉”和“名望”更侧重于一般的好名声,而“义声”则强调因正义行为而获得的名声。反义词则代表了与“义声”相反的负面声誉。
由于“义声”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义”(正义、道义)和“声”(声音、名声)两个字组合而成,强调因正义行为而产生的名声。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道德和正义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义声”这个词汇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个人或团体因坚持正义而获得的正面评价。
“义声”这个词汇给人以正面、积极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正直、勇敢和受人尊敬的形象。它鼓励人们追求正义,维护良好的道德标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或听说某人因坚持正义而受到赞扬,这时“义声”这个词汇就能很好地描述这种情况。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义声”来描绘一个英雄人物的形象:
在风暴中挺立,他的义声响彻云霄,
正义之剑,斩断黑暗的枷锁。
想象一个英雄人物在众人面前发表正义的演讲,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这种场景可以与“义声”联系起来。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义声”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good reputation for justice”可以传达相似的含义。
“义声”这个词汇强调了正义和道德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个描述性的词汇,也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提升我们的道德意识和表达能力。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