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3:33: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3:33:57
词汇“十夫楺椎”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献,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该词汇进行分析:
“十夫楺椎”字面意思是指十个男子合力才能弯曲的木椎。这个成语比喻事物非常坚硬或难以改变。
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可能会出现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些事物的坚固或难以改变的特性。在现代,这个成语很少出现在口语或文学作品中,更多出现在历史或学术研究中。
“十夫楺椎”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具体词源不详,但可以推测它反映了古代对物质特性的描述和比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
在古代社会,物质条件相对落后,人们对于坚固和耐用的物品有着特别的重视。因此,“十夫楺椎”这样的成语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物质特性的认识和评价。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坚定不移、难以动摇的感觉。在情感上,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坚持和毅力。
由于这个成语较为生僻,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但在特定的学术或历史讨论中,可能会用到。
在创作中,可以将“十夫楺椎”用于形容某种极端的坚持或不可改变的状态,如在描述一个坚守原则的人物时。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坚固的城墙或古老的木制工具。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工匠劳作时的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翻译传达相似的意思。
“十夫楺椎”作为一个古代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物质特性的认识和比喻方式。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虽然不常用,但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语言的层次和深度。
1.
【十】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 《左传·僖公四年》疏-十是数之小成。 、 《诗·小雅·六月》-十亩之间兮。 、 《管子·七法》-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 、 葛洪《抱朴子·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组词】
十里长亭、 十番、 十牌、 十地、 十生九、 十方地面、 十方常住、 十有九就
2.
【夫】
那,那个,那些 ——表示远指。
【引证】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这个,这些 ——表示近指。
【引证】
《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3. 【楺】 古书上说的一种树。
4.
【椎】
椎骨。
【引证】
《素问·刺热篇》。王冰注:“脊节谓之椎。”-三椎下间主胸中热。
【组词】
胸椎;腰椎
锥(锥属植物)的古称。
【引证】
《集韵》-椎,木名。似栗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