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30: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30:20
猛虎下山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形容一只强壮的**从山上下来,通常用来比喻某人或某事物力量强大、气势汹汹地出现或行动。
"猛虎下山"这个词汇源自**古代的文学和军事用语,后来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形容力量和气势的强大。
在文化中,象征着力量和勇气,因此"猛虎下山"这个词汇在**社会中具有积极的象征意义,常用来鼓励人们勇敢面对挑战。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联想,想象一只强壮的**从山上冲下来,充满了力量和速度感,激发人们的勇气和决心。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团队项目中,看到我们的领导像猛虎下山一样,迅速而果断地解决了难题,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猛虎下山,风驰电掣, 勇者无惧,心怀壮志。 挑战在前,我自昂首, 一往无前,势不可挡。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只**从山坡上跃下的画面,充满了力量和动感。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节奏强烈、鼓点明显的音乐,增强"猛虎下山"的气势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like a lion descending from the mountain",虽然不如"猛虎下山"那样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但也传达了类似的强大和勇猛的意象。
"猛虎下山"这个词汇不仅在字面上传达了力量和速度的意象,而且在文化和情感上也具有丰富的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大有转身作一个‘猛虎下山’之势,劈面扑来,要想杨福一闪,他好乘势翻个跟斗,到杨福后面去。
1.
【猛】
(形声。从犬,孟声。本义:健壮的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猛,健犬也。 、 《孟子》-驱猛兽。 、 张衡《西京赋》。注:“怒也。”-猛虞趪趪。
【组词】
大猛
凶恶可怕。
【引证】
《韩诗外传》-公之狗甚猛。 、 《礼记·乐记》-粗厉猛起。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 、 宋·苏轼《石钟山记》-如猛兽奇鬼。
【组词】
猛利、 猛戾、 猛急、 猛暴
2. 【虎】 [方言] 虎不拉:比喜鹊稍大的一种鸟,性猛善鸣。
3.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4.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