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0:52: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0:52:02
“取予有节”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取得和给予都要有节制,不可过度。基本含义是指在获取和给予的过程中,应该保持适当的度,既不过分索取,也不过分施与,以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取予有节”常用来描述人物的行为准则或道德修养,强调在人际交往中应保持适度的原则。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劝诫他人不要贪婪或过度慷慨。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管理学,它可能被用来讨论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取予有节”这一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儒家和道家的中庸之道。它强调在行为上保持平衡,避免极端,这一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予有节”被视为一种美德,与“中庸”、“和谐”等概念紧密相关。它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平衡和谐的生活态度和社会价值观。
这个词汇给人以稳重、理性的感觉,让人联想到成熟和智慧。它提醒人们在行为上要有分寸,不要走极端,这种平衡感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提醒自己在消费和给予时要“取予有节”,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过度慷慨,以保持财务和人际关系的平衡。
在诗歌中,可以将“取予有节”融入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山川取予有节,四季轮回有序”,以此表达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平衡秤的画面,象征“取予有节”的平衡原则。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首节奏平稳、旋律和谐的曲子,来体现这一概念的平和与适度。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moderation in all things”来表达,强调在所有事情上保持适度。
“取予有节”这一成语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中值得推崇的生活哲学。它教会我们在获取和给予时保持平衡,这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取予有节,出入有时。
1.
【取】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取,捕取也。 、 《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 《资治通鉴·唐纪》-取吴元济。
2.
【予】
(指事。象两手相与之形。本义:授予;给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谓手拔。 、 《广雅》-予,与也。 、 《淮南子·本经》-予之与夺也。 、 《诗·小雅·干旄》-君子来朝,何锡予之? 、 《荀子》-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组词】
予宁、 予齿去角、 予赐、 予归、 予夺生杀、 予决
3. 【有】
4.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