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9:22: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9:22:34
取之不竭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取用不尽,源源不断”。它形容某种资源或财富非常丰富,无论怎么使用都不会减少或耗尽。
在文学中,取之不竭 常用来形容自然资源的丰富,如“大自然的宝库取之不竭”。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才华或知识非常丰富,如“他的知识取之不竭”。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环境科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性。
同义词:无穷无尽、源源不断、丰富无比 反义词:枯竭、耗尽、匮乏
同义词中,“无穷无尽”强调没有尽头,“源源不断”强调连续性,“丰富无比”强调数量多。反义词则表达了资源或财富的减少或缺乏。
取之不竭 这个词汇源自汉语,由“取”和“不竭”两个词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中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表达,后来逐渐演变成现代汉语中的固定搭配。
在文化中,取之不竭** 常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联系在一起。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也常用来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这个词汇给人以积极、乐观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丰富、充裕和可持续。它鼓励人们珍惜资源,同时也提醒人们资源的有限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取之不竭来形容一位朋友的知识储备,他总能在我有疑问时提供帮助,让我感受到他的知识就像取之不竭的宝库。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知识的海洋,取之不竭, 每一滴水珠,都是智慧的结晶。”
视觉上,取之不竭 可能让人联想到广阔的海洋或茂密的森林,这些画面传达出丰富和无限的意象。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海浪不断拍打岸边的声音,象征着源源不断的资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nexhaustible”或“unlimited”,它们在不同文化中都传达了资源丰富和可持续的概念。
取之不竭 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不仅描述了资源的丰富性,也提醒我们要有可持续的思维方式。通过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我更加意识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
兄之文章,有源有委,……~。
1.
【取】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取,捕取也。 、 《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 《资治通鉴·唐纪》-取吴元济。
2.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竭】
(形声。从立,曷声。本义:背举;用肩背负)。
同本义。
【引证】
《礼记·礼运》。注:“犹负戴也。”-五行之动,迭相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