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19: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19:33
“取保”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法律领域,指的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未被羁押的情况下,通过提供保证人或保证金的方式,保证其将遵守法律规定的义务,如不逃避审判、不妨碍诉讼等,从而获得暂时的人身自由。
在法律专业领域,“取保”通常与“候审”连用,形成“取保候审”这一法律术语。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见,但在涉及法律题材的小说或报道中,可能会出现。在口语中,一般公众可能不太熟悉这个词汇,但在法律专业人士或相关当事人之间,这是一个常用术语。
“取保”一词源于**古代的法律制度,当时的“保”指的是保证人或保证金,用于确保被告人在诉讼期间不会逃跑或妨碍司法程序。随着法律制度的发展,这个词逐渐固定为现代法律术语。
在**,取保候审是一种常见的司法措施,旨在平衡保障人权和确保司法程序的顺利进行。它体现了法律对个人自由的尊重,同时也强调了法律的权威和严肃性。
对于当事人来说,能够取保候审可能带来一种暂时的解脱感,因为它意味着不必被羁押在看守所中。然而,这也伴随着对未来审判结果的不确定性和对遵守法律义务的压力。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公民可能不会直接接触到“取保”这一概念,除非他们或他们的亲友涉及法律案件。在这种情况下,取保候审可能会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在创作中,可以将“取保”作为一个情节转折点,比如在小说中描述一个角色如何在取保后改变自己的行为,以符合法律要求,同时探索其内心的挣扎和成长。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法庭、手铐、保证金收据等图像。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法官的宣判声、律师的辩论声或是保证金交付时的金属碰撞声。
在不同法律体系中,类似的制度可能被称为“保释”(bail),但其具体操作和法律后果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美国,保释制度更为商业化,存在专门的保释公司。
“取保”作为一个法律术语,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但它在法律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法律程序和保障人权的机制。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类专业词汇可以增强对特定领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
【取】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取,捕取也。 、 《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 《资治通鉴·唐纪》-取吴元济。
2.
【保】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用手抱孩子形。金文写作从“人”从“子”。后来为了结构的对称,小篆变成“保”,使人不能因形见义了。本义:背子于背)。
同本义。
【引证】
唐兰《殷墟文字记》-负子于背谓之保,引申之,则负之者为保;更引申之,则有保养之义。然则保本象负子于背之义,许君误以为形声,遂取养之义当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