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6:50: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6:50:48
“尸位误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占据着职位却不做事,导致国家受损。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占据高位但不履行职责,从而对国家或组织造成损害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无能或懒惰的官员。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讽刺那些占据重要职位但不作为的人。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管理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领导效率和责任问题。
“尸位误国”源自**古代的政治文化,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官员的职责和行为被严格规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批评不作为的官员或领导者。
在**文化中,官员被期望以身作则,勤政为民。因此,“尸位误国”这个成语反映了社会对官员职责的期望和对其失职的批评。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强烈的批评和不满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懒惰、无能和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些行为对社会或组织造成负面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在工作中遇到不作为的同事或领导。这时,我们可以使用“尸位误国”这个成语来表达我们的不满和批评。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尸位误国者,如枯木立于林,无叶无花,徒占其位。”
想象一个空荡荡的办公室,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但没有人坐在那里工作。这种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尸位误国”的概念。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eadwood in the organization”,意思是指那些在组织中无所作为的人。
“尸位误国”这个成语是一个有力的批评工具,它不仅揭示了不作为的问题,还强调了责任和效率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不作为行为的批评。
如有慢视民瘼者,定行揭帖揭上几个,断不叫这等尸位病民者,得以漏网。
1.
【尸】
(象形。小篆字形,屍像卧着的人形。本义: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凭几曰卧。-尸,神像也。象卧之形。 、 《诗·小雅·楚茨》-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鼓钟送尸,神保聿归。 、 《仪礼·士虞礼》。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又,男,男尸;女,女尸,必使异姓,不使贱者。”-祝延尸。 、 《礼记·曲礼》-孙可以为王父尸。 、 《仪礼·特牲礼》注-尸,所祭者之孙也。祖之尸则主人乃宗子。祢之尸则主人乃父道。
2.
【位】
(会意。从人立。人站在朝廷上。本义:官吏在朝廷上站立的位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列中廷之左右谓之位。 、 《周礼·朝士》-掌外朝之位。
【组词】
位著(也作位宁古代宫殿,中庭左右两侧叫“位”,门屏之间叫“著”(或“宁”),故用以借指在朝居官)
3.
【误】
谬误;错误。
【引证】
《说文》-误,谬也。 、 《史记·萧相国世家》-群臣议皆误。 、 李清照《如梦令》-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 、 晋·陶渊明《归田居》-误落尘网中。 、 清·张廷玉《明史》-土木之误。
【组词】
笔误;误错、 误证、 误本、 误谬
耽误。
【引证】
《左传·僖公十五年》-郑以救公误之,遂失秦伯。
【组词】
误却
4.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