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3 22:10: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22:10:51
怨恚(yuàn huì)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怨”表示不满、怨恨,“恚”表示愤怒、恨意。结合起来,怨恚指的是深深的怨恨和愤怒情绪。
怨恚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随着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文学作品或正式场合仍可见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怨恚被视为一种负面情绪,强调“和为贵”,提倡宽容和谅解。在社会交往中,过度的怨恚可能会破坏人际关系,因此常被劝导要放下怨恨,寻求和解。
怨恚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沉重和压抑的。它让人联想到深陷负面情绪的痛苦,以及试图摆脱这种情绪的挣扎。
在个人经历中,怨恚可能出现在遭遇不公或背叛时。例如,当朋友背叛了你,你可能会长时间心怀怨恚,难以释怀。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怨恚来表达深沉的情感:
月下独酌,心怀怨恚,
往事如烟,恨意难消。
怨恚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的画面,如乌云密布的天空,或是沉重的音乐,如低沉的大提琴声。
在英语中,怨恚可以对应为“resentment”或“anger”,但“resentment”更偏向于长期的怨恨,而“anger”则更泛指愤怒情绪。
怨恚是一个表达深层次负面情绪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文学和正式场合仍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状态。
1.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
2.
【恚】
(形声。从心,圭声。本义:怨恨,愤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恚,恨也。 、 《广雅·释诂二》-恚,怒也。 、 《战国策·齐策三》-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终身之名。 、 《管子·地员》-恚目。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恚而语女曰。 、 《明史》-懋卿恚甚。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承畴大恚。
【组词】
恚碍、 恚忌、 恚忿、 恚责
愤怒地,生气地;发怒地。
【引证】
《汉书》-舍人恚曰:“朔擅诋欺天子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