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9:48: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9:48:11
嗔恚心(chēn huì xīn)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术语,指的是一种强烈的愤怒和憎恨的心理状态。在中,嗔恚心被视为“三毒”之一,与贪欲和愚痴并列,是阻碍个人修行和达到内心平静的主要障碍。
在**文献中,嗔恚心常常被用来描述那些因贪欲、嫉妒或误解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绘角色的内心冲突或道德挣扎。在日常口语中,虽然不常用,但在讨论心理健康或个人成长时,可能会提及。
嗔恚心源自梵文词汇“krodha”,在传入后,逐渐被汉语吸收并形成了特定的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社区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并逐渐被更广泛的文化所接受。
在东方文化中,特别是在**文化中,嗔恚心被视为一种需要通过冥想、修行和道德实践来克服的负面情绪。在现代社会,随着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如何管理和减少负面情绪,嗔恚心的概念也因此得到了新的关注。
嗔恚心这个词给人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在个人层面,这个词可能引发对自我情绪管理的反思,以及对如何通过正念和冥想来减少愤怒和憎恨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嗔恚心而导致的误解和冲突。通过学*和实践正念,我逐渐学会了如何识别和控制这种情绪,从而改善了人际关系和内心的平静。
在诗歌中,嗔恚心可以被用来描绘内心的黑暗面:
在心的深渊,嗔恚心悄然生长,
如藤蔓缠绕,束缚着灵魂的自由。
唯有慈悲的光,能驱散这阴霾,
让心灵重获,那纯净的蓝天。
嗔恚心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压抑的画面,如乌云密布的天空或阴暗的森林。在音乐中,可能对应于低沉、紧张的旋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的某些部分。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情绪可能被描述为“anger”或“rage”,而在印度教中,可能对应于“krodha”。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这些词汇都指向了人类共有的负面情绪体验。
嗔恚心作为一个*术语,不仅揭示了人类情绪的复杂性,也提供了处理这些情绪的方法。在现代社会,理解和控制嗔恚心对于促进个人心理健康和人际和谐至关重要。通过学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和谐。
1.
【嗔】
(形声。从口,真声。本义:盛大。同“阗”) 同“阗”。盛大。
【引证】
《说文》-嗔,盛气也。从口,真声。 、 《礼记·玉藻》-盛气颠(嗔)实。
2.
【恚】
(形声。从心,圭声。本义:怨恨,愤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恚,恨也。 、 《广雅·释诂二》-恚,怒也。 、 《战国策·齐策三》-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终身之名。 、 《管子·地员》-恚目。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恚而语女曰。 、 《明史》-懋卿恚甚。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承畴大恚。
【组词】
恚碍、 恚忌、 恚忿、 恚责
愤怒地,生气地;发怒地。
【引证】
《汉书》-舍人恚曰:“朔擅诋欺天子从官”。
3.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