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4:03: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4:03:19
“愧缩”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愧”和“缩”两个字组成。其中,“愧”表示羞愧、内疚,“缩”表示退缩、收缩。结合起来,“愧缩”描述的是因为羞愧或内疚而导致的退缩或畏缩的行为或心理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愧缩”常用来描绘人物因内心愧疚而表现出的畏缩不前的状态,增强情感的表达。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常单独使用,但类似的情感状态可以通过其他词汇或表达方式来传达。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可能会用更精确的术语来描述这种心理状态。
同义词中,“羞愧”和“内疚”更侧重于内心的感受,而“畏缩”和“退缩”则侧重于外在的行为表现。反义词则表达了与“愧缩”相反的情感和行为状态。
“愧缩”作为一个复合词,其构成部分“愧”和“缩”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描述特定心理和行为状态的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羞愧和内疚被视为重要的道德情感,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因此,“愧缩”这样的词汇在描述人际互动和道德评价时具有重要意义。
“愧缩”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它让人联想到尴尬、不安和自我怀疑。这种情感可能会影响个人的自信心和社交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因为某些行为感到愧缩,比如在公共场合犯了错误或说了不该说的话。这种感觉可能会促使我们反思和改正自己的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星光愧缩,不敢与月争辉。”
视觉上,“愧缩”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低头不语,身体微微蜷缩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一种低沉、不安的声音,如轻声的道歉或叹息。
在英语中,类似的情感状态可以用“ashamed and shrinking”来表达,但“愧缩”作为一个特定的汉语词汇,其内涵和用法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
“愧缩”是一个描述因羞愧或内疚而退缩的词汇,它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都有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状态,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是提升语言能力的重要部分。
1.
【愧】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同本义。同“媿”。
【引证】
《礼记·儒行》-小则如愧。 、 《诗·大雅·抑》-尚不愧于屋漏。 、 《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 、 《魏书·列女传》-虽颜惭未知心愧。 、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 清·周容《芋老人传》-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下恐愧吾师矣。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兹游快且愧矣。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兼愧贵家子。
【组词】
愧心、 愧悔、 愧服、 愧灼、 愧天作人
2.
【缩】
(形声。从糸(mì),宿声。糸,细丝,与绳索有关。本义:捆束)。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緜》-其绳则直,缩版以载。 、 《说文》。朱曰:“许书之乱字皆治也,理也。此说解及尔雅之乱,正谓治理。”-缩,乱也。 、 《仪礼·乡饮酒礼》-磬阶闲缩霤。 、 《仪礼·乡射礼·大射仪》-十纯则缩而委之。 、 《仪礼·士丧礼》-绞横三缩一。 、 《礼记·檀弓》-冠缩缝。 、 《礼记·丧大纪》-布绞缩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