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25: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25:08
词汇“愧灼”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其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出发。
“愧灼”由两个汉字组成:“愧”和“灼”。
结合这两个字,“愧灼”可以理解为内心深感羞愧,这种羞愧感非常明显,甚至到了灼热的程度。
由于“愧灼”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作品中可能出现,用以表达人物内心深处的强烈羞愧感。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见。
“愧”字在古代汉语中就有羞愧的意思,而“灼”字则有明显的含义。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可能是为了强调羞愧感的强烈和明显。
在**传统文化中,羞愧感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评价紧密相关。因此,“愧灼”这样的词汇可能在强调道德修养的文学作品中出现。
“愧灼”带给人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羞愧和不安。这种情感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在公共场合出丑、背叛他人或未能达到期望等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愧灼”这个词,但当我们感到非常羞愧时,可以理解为内心有“愧灼”的感觉。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愧灼”来表达内心的强烈羞愧感:
夜深人静时,愧灼心头起,
往事如烟散,羞愧难自已。
“愧灼”可能让人联想到内心被火烧般的痛苦,这种感觉可以通过视觉上的红色和听觉上的心跳加速来表达。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愧灼”的词汇,但可以通过描述内心深处的强烈羞愧感来表达类似的概念。
“愧灼”是一个表达内心强烈羞愧感的词汇,虽然在日常语言中不常见,但在文学作品中可能被用来强调人物的内心情感。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好地理解和描述复杂的情感状态。
1.
【愧】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同本义。同“媿”。
【引证】
《礼记·儒行》-小则如愧。 、 《诗·大雅·抑》-尚不愧于屋漏。 、 《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 、 《魏书·列女传》-虽颜惭未知心愧。 、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 清·周容《芋老人传》-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下恐愧吾师矣。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兹游快且愧矣。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兼愧贵家子。
【组词】
愧心、 愧悔、 愧服、 愧灼、 愧天作人
2.
【灼】
(形声。从火,勺声。本义:烧,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灼,炙也。 、 《诗·节南山》笺-皆忧心如火灼烂之矣。 、 《史记·龟策传》-征丝灼之。 、 《淮南子·泛论》-不可灼也。 、 《楚辞》-唐虞点灼而毁议。 、 《书·洛诰》-无若火始焰焰,厥攸灼叙,弗其绝。
【组词】
灼艾、 灼臂落发、 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