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56: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56:28
词汇“愧腼”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由两个字“愧”和“腼”组合而成的,但这样的组合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为了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分别探讨这两个字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通过对“愧”和“腼”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字在中文中的重要性和多样性。它们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和性格特点,也体现了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思想。
1.
【愧】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同本义。同“媿”。
【引证】
《礼记·儒行》-小则如愧。 、 《诗·大雅·抑》-尚不愧于屋漏。 、 《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 、 《魏书·列女传》-虽颜惭未知心愧。 、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 清·周容《芋老人传》-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下恐愧吾师矣。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兹游快且愧矣。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兼愧贵家子。
【组词】
愧心、 愧悔、 愧服、 愧灼、 愧天作人
2.
【腼】
害羞,不自然。
【引证】
《西厢记》-未语人前先腼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