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51: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51:44
“折冲之臣”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战场上能够化解冲突、平息战乱的臣子。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在政治或军事上具有卓越才能,能够解决复杂问题、调和矛盾、维护和平的人物。
在文学作品中,“折冲之臣”常被用来赞颂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以智慧和勇气化解危机的英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讨论或政治评论中,它会被用来评价历史人物或现代政治家的能力。
同义词:和事佬、调解者、和平使者 反义词:挑拨者、煽动者、战争贩子
“折冲”一词源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折冲樽俎之间。”原意是指在酒宴上通过言辞化解冲突,后来引申为在各种场合下通过智慧和策略解决问题。
在**传统文化中,“折冲之臣”被视为理想的国家管理者,他们不仅要有军事才能,还要有政治智慧和道德修养。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反映了人们对和平与稳定的渴望。
这个词汇给人以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智慧、勇气和责任感。它激励人们思考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团队或家庭中能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人。例如,一个家庭成员可能在家庭纠纷中扮演“折冲之臣”的角色,通过沟通和理解解决问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风暴的中心,他是折冲之臣,以温柔的手抚平波涛。”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位智者在战场上冷静地指挥,化解冲突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战鼓声中夹杂着智者的低语,带来和平的希望。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peacemaker”或“mediator”,虽然含义相近,但“折冲之臣”更强调了智慧和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折冲之臣”这个词汇不仅体现了对和平的追求,也强调了智慧和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描述和评价那些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卓越才能的人物。
刺讥不惮将相,诛恶不避豪强,诛不制之贼,解国家之忧,功著职修,威信不废,诚国家爪牙之吏,折冲之臣。
斛律明月,齐朝~,无罪被诛,将士解体,周人始有吞齐之志。
1.
【折】
(会意。甲骨文字形,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意即斤砍断木。后来断木演变为“手”,意为用手拿斧弄断东西。本义:折断)。
同本义。
【引证】
《易·丰》-折其右肱。 、 《易·说卦》-兑为毁折。 、 《诗·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杞。 、 《周礼·疡医》-折疡之祝药。 、 《仪礼·特牲礼》-设折俎。 、 《左传·哀公元年》-无折骨。 、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领而死。 、 《淮南子·人间训》-堕而折期髀。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折。 、 《汉书·李广苏建传》-触柱折辕。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组词】
骨折;兰摧玉折;折针儿、 折伐、 折首、 折脚铛、 折齿
2. 【冲】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奴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 、 《礼记·礼运》-仕于公曰臣。 、 《国语·晋语》-事君不贰是谓臣。 、 《左传·成公二年》-臣治烦去惑者也。 、 《书·费誓》。郑注:“臣妾,厮役之属也。”-臣妾逋逃。 、 《礼记·少仪》。注:“谓囚俘。”-臣则左之。 、 《韩非子·五蠹》-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组词】
臣妾、 臣役、 臣御、 臣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