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48: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48:36
“东支西吾”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东边支持,西边反对,形容意见不一,态度分歧。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在某个问题上,不同的人或团体持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无法达成一致。
在文学作品中,“东支西吾”常用来描绘复杂的人际关系或政治斗争,如《红楼梦》中描述贾府内部的各种矛盾和纷争。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日常生活中的意见分歧,例如家庭讨论中的不同意见。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群体间的立场差异。
“东支西吾”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方位词的巧妙运用,通过“东”和“西”的对立来象征意见的分歧。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已有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和语境有所变化,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东方常被视为吉祥和权威的象征,而西方则有时带有负面或挑战的意味。因此,“东支西吾”这个成语也隐含了对于权威与反叛、统一与分裂的象征意义。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困惑和无奈,因为它描绘了一种无法调和的分歧状态。在思维和表达中,使用这个成语可以有效地传达复杂或矛盾的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家庭成员在重大决策上东支西吾的情况,这种分歧不仅影响了决策的效率,也增加了家庭内部的紧张气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东支西吾,意见如风中絮,飘摇不定,人心难聚。”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东方和西方各有一群人,手持不同的旗帜,象征着他们的立场和观点。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嘈杂的辩论声,各种不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plit opinions”或“divided views”,虽然不如“东支西吾”那样形象和富有文化内涵,但也传达了意见分歧的基本概念。
“东支西吾”这个成语在描述意见分歧和立场差异时非常有效,它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深度和表现力。
[妙观]下第三局时,频频以目送情。小道人会意,仍旧东支西吾,让他过去。
1.
【东】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东,动也。 、 《白虎通·五行》-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 、 《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东方木也。 、 《广雅·释天》-东君,日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东。”-东邻。 、 《白虎通·情性》-东方者,阳也。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组词】
关东;旭日东升;东夏、 东朝、 东极、 东君、 东坦、 东裔、 东村女、 东方作、 东记
2.
【支】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竹”的一半,下面是手(又)。《说文》:“从手持半竹。”本义:去枝的竹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桂馥义证:“疑作去枝之竹也。”-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
3.
【西】
(象形。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象鸟巢形。“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西,鸟在巢上,象形。 、 《敦煌曲子词集》-棹歌惊起乱西禽,女伴各归南浦。
【组词】
西迟
4.
【吾】
(形声。从口,五声。本义: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吾,我自称也。 、 《尔雅·释诂》-吾,我也。 、 《仪礼·士冠礼》-愿吾子之教之也。 、 《老子》-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 《楚词·屈原·涉江》-莫吾知兮。 、 《论语·先进》-毋吾以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