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6:35: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6:35:08
本本主义(Bookishness)是一个形容词,用来描述那些过分依赖书本知识、理论或传统方法,而忽视实践经验或现实情况的态度或行为。这种主义强调书本上的知识,可能忽视了实际操作和创新思维。
在文学中,本本主义可能被用来批评那些只知书本知识而缺乏生活经验的学者或作家。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那些过分拘泥于规则或传统的人。在专业领域,如教育或管理,本本主义可能指那些只依赖理论而不考虑实际情况的决策者。
“本本主义”源自对书本(本)的过度依赖,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批评那些过分依赖理论而忽视实践的态度。
在教育领域,本本主义常常被批评,因为它可能导致学生只学会记忆知识而不会应用。在社会变革时期,本本主义可能被视为阻碍创新和进步的因素。
本本主义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代表了僵化和不灵活的态度。联想可能包括对老旧学校教室、厚重的教科书的印象。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遇到过某些老师或领导过分强调书本知识,而忽视实际操作的情况,这种经历让人对本本主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书页间的风,吹不散现实的尘,本本主义的墙,隔断了创新的门。”
视觉上,本本主义可能让人联想到堆满书籍的图书馆或教室;听觉上,可能是翻书声或老师的讲课声。
在不同文化中,虽然具体词汇可能不同,但对过分依赖书本知识的批评态度是普遍存在的。
本本主义是一个提醒我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要性的词汇。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批判性地思考和表达。
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
我们要坚决抛弃~的作风。
1.
【本】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本,木下曰本。 、 《诗·大雅·荡》-本实先拨。 、 《左传·昭公元年》-木水之有本原。 、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 《论衡·吉验》-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 、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组词】
水有源,木有本;本干
2.
【本】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本,木下曰本。 、 《诗·大雅·荡》-本实先拨。 、 《左传·昭公元年》-木水之有本原。 、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 《论衡·吉验》-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 、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组词】
水有源,木有本;本干
3.
【主】
件,桩。
【引证】
《儒林外史》-放着这样一主大财不会发,岂不是如入宝山空手回。
灌入 同: 注
【引证】
《荀子》-主量必平,似法。
4.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