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54: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54:36
受戒:在**或精神修行中,指接受戒律或规定的仪式,以此作为修行的一部分,通常意味着承诺遵守特定的行为准则或道德规范。
受戒一词源于术语,最初指徒在接受戒律时的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也被用于其他和精神修行中,甚至被引申到非的语境中,用来描述接受任何形式的规则或承诺。
在**文化中,受戒是一个重要的仪式,标志着个人从世俗生活转向精神修行。在社会层面,受戒也象征着个人对某种价值观或行为准则的承诺,这种承诺可能在社会规范和道德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受戒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庄严和神圣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仪式感、承诺和责任感。这种情感反应可能激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坚守自己的承诺。
在个人生活中,受戒可能体现在各种承诺中,比如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承诺,或是对职业道德的坚守。例如,一个医生在接受医学教育时,可能会受戒于希波克拉底誓言,承诺以患者的福祉为首要考虑。
在诗歌中,受戒可以被用来象征个人的转变和成长:
在晨光的洗礼中,我受戒于新的誓言, 心灵的花园,从此不再荒芜。
受戒的视觉联想可能包括寺庙中的仪式、僧侣的服饰,或是其他**仪式的场景。听觉联想可能包括诵经声、钟声或是仪式中的音乐。
在不同文化中,受戒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教中,类似的仪式可能是洗礼或圣餐,而在印度教中,可能是入会仪式。尽管形式和细节不同,但核心都是关于接受和遵守某种精神或道德的规则。
受戒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在*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在更广泛的社会和个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提醒我们承诺和责任感的重要性,并在语言表达中提供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通过对受戒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1.
【受】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筠曰:“手部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受,相付也。 、 《周礼·天官·司书》-受其币。 、 《仪礼·特牲馈食礼》-主妇拜受爵。 、 《周礼·司干》。注:“取藏之。”-则受之。 、 《仪礼·丧服》。注:“犹承也。”-受以小功衰。 、 《国语·楚语》。注:“承也。”-颛顼受之。 、 《管子·海南》-釜十五,吾受,而宫出之以百。 、 《后汉书·列女传》-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组词】
受茶、 受宫厅、 受法、 受事、 受册、 受祉、 受胙
2.
【戒】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戈”,下面象两只手(即“廾”)。两手持戈,表示戒备森严。本义:警戒,戒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戒,警也。 、 《诗·小雅·采薇》-岂不日戒。 、 《礼记·曾子问》-以三年之戒。 、 《左传·哀公元年》-基浇能戒之。 、 《国语·吴语》-息民不戒。 、 《庄子·养生主》-怵然为戒。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戒之慎勿忘。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知足以自戒。
【组词】
戒慎、 戒书、 戒旦、 戒守、 戒命、 戒戢、 戒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