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8:59: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8:59:09
“三荒五月”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三年的荒年加上五月的饥荒”,用来形容连年灾荒,粮食极度匮乏的情景。这个成语强调了灾荒的严重性和持续性,通常用来比喻长期的困难或危机。
在文学作品中,“三荒五月”常用来描绘悲惨的社会状况或个人的艰难处境。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社会问题时,它能够提供一个生动的比喻。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和解释特定时期的粮食危机或经济困难。
同义词:
反义词:
“三荒五月”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直接来源于对历史上连年灾荒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用以形容任何形式的长期困难或危机。
在**传统文化中,粮食安全一直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三荒五月”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粮食危机的深刻认识和对社会稳定的担忧。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警示人们关注粮食安全和灾害预防。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沉重和悲凉的情感,让人联想到饥饿、贫困和无助。它能够唤起人们对历史苦难的记忆,同时也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生活和资源。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未曾经历过“三荒五月”的困境,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相关纪录片时,这个成语常常让我对过去的苦难有更深的理解和同情。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那三荒五月的岁月里,
田野荒芜,人心惶惶。
粮食稀缺,生命脆弱,
历史的伤痕,深深烙印。
想象一幅画面:荒芜的田野,枯黄的庄稼,饥饿的人群。这样的场景配上低沉的音乐,能够强烈地传达出“三荒五月”的悲惨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三荒五月”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如“连续多年的饥荒”或“长期的粮食短缺”在不同文化中都有所体现。
“三荒五月”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历史*的描述,也是一种深刻的比喻,提醒我们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面临的挑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荒】 ——“饥荒”(jīhuang):指经济困难。
3.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4.
【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半月形。“月”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月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月,太阴之精也。象上下弦阙形。 、 《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 《仪礼·觐礼》-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 、 《淮南子·天文》-月虚而鱼脑减。 、 《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组词】
月满则亏,水满则盈、 月上半阑残、 月老冰人、 “月”字流觞、 月日、 月晕、 月影、 月满、 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