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5:34: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5:34:18
“南山可移,此案不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即使南山(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不老山)可以移动,这个案件或决定也不会改变。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个决定或判决非常坚定,不可更改。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法律、政治或商业谈判等正式场合,强调决定的不可逆转性。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用来形容主角的坚定意志或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口语中,它较少使用,因为其语境较为正式和特定。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原文是“南山可移,此案不可动也”,后来简化为“南山可移,此案不动”。在古代,南山象征着不可动摇的事物,因此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不可更改的决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南山常被视为长寿和不朽的象征。因此,这个成语的使用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坚定和不可动摇品质的推崇。
这个成语给人以坚定、不可动摇的印象,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法律的公正、领导的果断或个人的坚韧。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强调某个决定的不可更改性,例如在家庭讨论中,当某个成员坚持某个观点时,可能会说:“南山可移,此案不动,我们就这么决定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南山可移,此案不动,岁月流转,心意如初。”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座巍峨的南山,象征着坚定不移的决心。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庄重、坚定的乐曲来配合这个成语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ast in stone”或“set in stone”,意思也是不可更改的。
“南山可移,此案不动”这个成语在强调决定的不可更改性方面非常有用,它不仅在法律和商业领域有广泛应用,也在文学和个人表达中扮演重要角色。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终以为南山可移,此案不动。
1.
【南】
佛教用语
【组词】
南无
2.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3. 【可】
4.
【移】
(形声。从禾,多声。本义:移秧)。
同本义。泛指移植。
【引证】
《说文》。徐灏注:“戴氏侗曰:‘移,移秧也。凡种稻必先苗之而移之,迁移之义取焉,别作。灏按:禾苗茂密乃移种之。’”-移,禾相倚移也。
【组词】
移花、 移根、 移种,移莳
5.
【此】
(会意。从止,从人。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只脚(止),右边是“人”,意思是一只脚踩在别人身上,是“跐”(cǐ)的本字。①本义:踩,踏。②指示代词,这)。
这;这个 。表示近指的代词,与“彼”相对。
【引证】
欧阳修《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组词】
此等、 此生、 此地、 此个、 此家
6.
【案】
(形声。从木,安声。本义: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
同本义。
【引证】
《史记·田叔列传》-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 、 《后汉书·梁鸿传》-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 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组词】
捧案;案杯
7.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8.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1. 【南山可移】 南山:终南山。比喻已经定案,不可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