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30: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30:40
坐卧不安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坐着或躺着都不安宁。基本含义是指人的内心非常焦虑,无法安静下来,形容心情极度不安或烦躁。
“坐卧不安”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形式,用以形容人的内心极度不安。
在**传统文化中,“坐卧不安”常与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联系,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安定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不安。联想上,它让我想到那些在重要时刻感到极度焦虑的人,如等待高考成绩的学生或等待手术结果的病人。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等待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面试结果时,我感到坐卧不安,无法集中精力做其他事情。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心却坐卧不安,思绪如潮,涌向无边的海岸。”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个人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表情焦虑;听觉上,可能是心跳加速的声音或是时钟滴答的声音,加剧了不安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n edge”或“restless”,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能传达出类似的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坐卧不安”这个成语在描述人的内心状态时非常生动和形象。它不仅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日常交流中也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表达。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人们在面对压力和不确定性时的情感状态。
自从哥哥吃官事,兄弟坐立不安,又无路可救。
一连数日,神思恍惚,~。
1.
【坐】
(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同本义。
【引证】
林义光《文源》-像二人对坐土形。 、 《礼记·曲记》。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坐而迁之。 、 《礼记·玉藻》-退而坐,取屦。 、 《礼记·少仪》-受立、授立,不坐。 、 《礼记·乐记》。疏:“坐,跪也。”-武坐致右宪王。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膝行也。”按,坐者,尻也,处也。古席地而坐,膝着席而下其臀曰坐,耸其体曰跪。跪,亦谓之启。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也。-坐行而入。 、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坐上坐。 、 《书·太早上》-坐以待旦。 、 《礼记·玉藻》-坐如尸。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 、 《战国策·魏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 、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坐语未讫。
2.
【卧】
(会意。从人臣。“臣”是竖立的眼睛。本义:人伏在几案上休息,眼睛呈竖立形)。
同本义。
【引证】
《孟子》。焦循正义:“卧与寝异,寝于床,卧于几。统言之则不别。”-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一生伏案卧。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安】
(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同本义。
【引证】
《尔雅》-安,定也。 、 《庄子·天地》-共给之为安。 、 《周书·谥法》-好和不争曰安。 、 《仪礼·少牢礼》-心皆安下切上。 、 《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 《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 宋·苏洵《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谢庄遂安。
【组词】
安睡;安寝;安抵、 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 安帖、 安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