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22: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22:14
“惶恐不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内心极度恐惧和不安。其中,“惶恐”表示恐惧、害怕,“不安”表示心情不稳定、不平静。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某种威胁、危险或不确定情况时的内心状态。
“惶恐不安”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其中“惶恐”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已有记载,如《左传》中有“惶惶不可终日”的用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演变成形容人内心极度恐惧和不安的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惶恐不安”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礼”和“义”相联系,强调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也常用来描述人们在面对社会变革、经济压力等外部因素时的内心状态。
“惶恐不安”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它让人联想到紧张、恐惧和不安。在表达时,这个词汇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传达内心的焦虑和担忧。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面对重大考试时感到惶恐不安。那种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让我难以集中注意力,但最终通过调整心态和积极准备,我克服了这种情绪。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夜深人静时,
心中惶恐不安,
月光如水,
映照着内心的波澜。
在英语中,“惶恐不安”可以对应为“panic-stricken”或“terrified”。这些词汇在英语文化中也有类似的情感表达,但在具体用法和语境上可能有所不同。
“惶恐不安”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语境应用。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它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方式,以及它在文化和心理层面的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对于准确传达情感和思想至关重要。
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他终日感到~。
1.
【惶】
(形声。从心,皇声。本义:恐惧,惊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惶,惶恐也。 、 《广雅》-惶,惧也。 、 《史记·刺客列传》-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 《潜夫论·卜列》-孟贲狎猛虎而不惶。 、 明·梦觉道人《三刻拍案惊奇》-多官惶惶,只得散去。
【组词】
惶惶、 遑迫、 惶汗、 惶沮、 惶怖
2.
【恐】
(形声。从心,巩声。本义:严重害怕,惊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恐,惧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 《荀子·天伦》-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 《聊斋志异·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其破璧,乃辞谢。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安】
(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同本义。
【引证】
《尔雅》-安,定也。 、 《庄子·天地》-共给之为安。 、 《周书·谥法》-好和不争曰安。 、 《仪礼·少牢礼》-心皆安下切上。 、 《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 《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 宋·苏洵《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谢庄遂安。
【组词】
安睡;安寝;安抵、 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 安帖、 安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