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19:46: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19:46:46
招亡纳叛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招引亡命之徒,接纳叛逆之人”。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个组织故意招募或接纳那些不忠诚、有背叛行为的人,或者那些行为不端、违法乱纪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招亡纳叛 可能用来描述一个反派角色或邪恶势力的行为,强调其道德败坏和不择手段。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批评某人或某个组织的用人不当,或者暗示其内部管理混乱。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某些政治团体或社会组织的策略和行为。
同义词:招降纳叛、招兵买马(但后者更多指招募人员,不一定特指不忠诚的人) 反义词:招贤纳士、招才引智(强调招募有才能、忠诚的人)
招亡纳叛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招亡”和“纳叛”两个动宾结构组成,历史悠久,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历史叙述中。
在传统文化中,忠诚和正直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招亡纳叛** 这个词汇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反映了社会对于忠诚和道德的重视。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联想到的是不道德、不忠诚和危险的行为。它可能会让人想到背叛、混乱和不可信赖的情景。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组织或个人被指责为“招亡纳叛”,这通常是一个严重的指控,可能会影响其声誉和信任度。
在创作中,可以将“招亡纳叛”作为一个故事情节的转折点,比如一个原本正直的角色因为某种原因开始招募不忠诚的人,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冲突和变化。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黑暗、混乱的场景,如黑帮聚集的地下室或叛军集结的营地。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嘈杂的争吵声或战斗的喧嚣。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组合词汇来实现,如英语中的“recruit the disloyal”或“accept the traitors”。
招亡纳叛 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也反映了社会对于忠诚和道德的重视。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高祖起丰、沛以来,罔罗豪桀,招亡纳叛,亦已多矣。
那时安禄山久蓄异志,专一~。
1.
【招】
(会意。从手。召声,呼唤。本义:打手势叫人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招,手呼也。 、 《楚辞·招魂序》-招者,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 、 《史记·项羽本纪》-招樊哙出。 、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组词】
招迎、 招求、 招招、 招诱、 招护、 招应
2.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3.
【纳】
(形声。从糸(mì),内声。本义:丝被水浸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纳,丝湿纳纳也。 、 刘向《九叹·逢纷》-衣纳纳而掩露。
【组词】
纳纳
4.
【叛】
(形声。从反,半声。本义:背叛)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叛,乱也。 、 《楚辞·逢纷》-信中涂而叛之。 、 《左传释例》-叛者,反背之辞也。 、 《汉书·五行志》-侯不朝,兹谓叛。 、 《公羊传·定公八年》-叛者五人。 、 《史记·项羽本纪》-天下皆叛之。
【组词】
众叛亲离;反叛、 叛道、 叛败、 叛镇、 叛附、 叛服、 叛降
零乱的。
【引证】
《文心雕龙》-约则义孤,博则辞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