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06: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06:15
告诉才处理:这是一个法律术语,指的是某些犯罪行为必须由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提出告诉(即控告或举报),司法机关才会受理并进行处理。如果被害人没有提出告诉,即使犯罪事实清楚,司法机关也不会主动介入。
在法律专业领域,这个词汇用于明确某些案件的受理条件,强调被害人或其代理人的主动性。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见,但在涉及法律知识的讨论中会被提及。
同义词:控告才处理、举报才受理 反义词:主动介入、自动处理
这个词汇源自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强调“告诉”即“控告”的概念,随着现代法律体系的发展,这一原则被保留并细化,用于保护特定案件中被害人的权益。
在中国,这个词汇体现了法律对个人权益的保护,尤其是在家庭暴力、性侵等敏感案件中,强调被害人的自主权和隐私权。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律的严肃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个人权益的重视。
在日常生活中,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法律程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创作中,可以将“告诉才处理”融入法律题材的故事,展示法律程序的复杂性和对个人权益的保护。
结合法律题材的影视作品,如法庭剧,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词汇的实际应用和影响。
在不同国家,类似的法律原则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某些国家可能更强调司法机关的主动介入。
“告诉才处理”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术语,它不仅体现了法律的严谨性,也反映了社会对个人权益的保护。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法律体系,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
【告】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报告,上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 、 《书·金滕》-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 《易·益》-告公用圭。 、 《诗·齐风·南山》-必告父母。 、 《仪礼·乡射礼》-以告于乡先生君子。 、 《尔雅·释言》-告,请也。 、 《吕氏春秋·赞能》-敢以告于先君。 、 《书·康王之诰》-敢敬告天子。 、 《书·甘誓》-予誓告汝。 、 《书·汤诰》-诞告万方。 、 《列子·杨朱》-不告而娶。 、 诸葛亮《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 《资治通鉴·唐纪》-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
【组词】
告事、 告报、 告变、 告荒
2.
【诉】
(形声。本义:告状;控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诉,告也。 、 《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负孝公之周愬天子。 、 《战国策·齐策》-必东愬于齐。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组词】
起诉;上诉;公诉;诉呈、 诉权、 诉辩、 诉牒、 诉告
3.
【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才,草木之初也。
4.
【处】
处所;地方。人或物所在的地方。
【引证】
《广韵》-处,所也。 、 《国语·鲁语上》。注:“次,处也。三处,野朝市。”-五刑三次,是无隐也。 、 《史记·五帝纪》-迁徙往来无常处。 、 《史记·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迹指示兽处者人也。 、 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饰官城。
【组词】
住处;别处;停车处
5.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